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69-5) (总第553)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6

重复的听才会熟,听熟了,忆念不忘,就叫成熟

提要:

  • 家里人最难度,因为太亲热,就没有恭敬心了

  • 释迦佛自己也穿裙子的

  • 不听佛法,盲目崇拜,就辨别不出正法

  • 要多跟众生讲法,使众生成熟

  • 不喜欢多听、重复听,这是末法时期众生的通病

  • 老同学要发菩提心陪新同学听法

  • 重复的听才会熟,听熟了,忆念不忘,就叫成熟

家里人最难度,因为太亲热,就没有恭敬心了

我这个女儿因为平时也常听我讲法,就问我:“爸爸,穿着裙子能不能拜佛了?”我说:“你听我讲过法的,可以拜的。”她说:“我知道,可是我带着同学进庙,她们说罪过罪过。这样吧,爸爸,你这次到师父那里去,再给我问问师父。”

所以爸爸是很难度家里人的,你们别打妄想了,好像你在家里可以把家里人度了,家里人最难度啊。你假如出了家门去度众生,能度五十个、一百个,在家里你连一个都度不了。为什么道理呢?因为家里人对你没恭敬心,太亲热了,就没有恭敬心了。

释迦佛自己也穿裙子的

所以我也只好听她的,到了四川成都,特地走进清定上师房间里去。我说:“师父啊,我女儿叫我来问你,穿裙子拜佛是不是罪过?”清定上师瞪大了两只眼睛:“谁说的?释迦佛自己也穿裙子的。”(众笑)

不听佛法,盲目崇拜,就辨别不出正法

可是一进佛门就听到那种话。这还算是小事情,不过是衣服的问题,其他在法上错误的言论多得不得了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不听法的,即使听,也只听他们所崇拜的几个人的话,偏偏有许多人讲法都讲错的。

我还要说明,“都讲错”这是口头语,因为有人要抓我辫子,所以我不得不再讲讲清楚。是有人常抓我辫子的,那一年在上海,我到咱们一起学法的一个师兄家里去,我常去的,有许多同学也常去。我一到就说了一句话:“哎呀,我看到马路上大家都去排队买东西啊。”其中有一个人就抓我辫子:“你说‘都去排队了’,怎么我没去排队啊?”真是,连这句话都要抓我辫子的啦。“都去排队”是一句口头语呀,形容形容啊,不等于全上海所有的市民全去排队了。我刚才说这个话也要说明白,不等于现在善知识一个也没有了,也不等于所有讲法的人全都讲错了,不能这么样子抓我辫子呀。

要多跟众生讲法,使众生成熟

“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刚刚进佛门的人听得少,还没有成熟,应该要经常跟他们讲讲法,使他成熟。成熟就要从法义中去悟啊。那要多听,多听多听,就能听熟了,你听得少,你还听不熟。

不喜欢多听、重复听,这是末法时期众生的通病

但是现在末法时期众生,就不喜欢多听。我这个老师非常苦恼,因为我天天讲,假如我身体好,我会年初一讲到年三十,病假例外。有些人因为天天听,听多了,在下面打妄想了,“哎呀,这个故事傅老师讲了好多次了,我已经听了三遍了。”意思就是“我已经听过了,你就别跟我讲了”。他最好是听他从来没听到过的。那么还有,“喏,傅老师又举这个例子了,这个比方我已经听了几遍了。”我有我的苦恼啊,就算我有一百个故事、一百个比方,讲到后来也要讲完的呀,那么你叫我咋办呢?如果我说,“我已经讲完了,没有故事了喔。”(众笑)那么新同学不赞成了,“老师,我还没有听过,你讲给我们听听。”就摆不平了。

老同学要发菩提心陪新同学听法

所以你们发发菩提心,新同学没有听过,你听过了,陪他听听,别老是替自己打小算盘。做老师也有做老师的难处啊,我也想多增加一些比方,多增加一些故事,菩提心网站里边登出来的佛讲经说法的故事,以及各个阿罗汉、佛弟子的故事很多啊,谁知道我现在忙得这个样子,要去找几个新故事也没时间找。

重复的听才会熟,听熟了,忆念不忘,就叫成熟

而且你们重复的听,有好处。重复的听,等到你讲起法来,一抓就抓出来了。你不重复的听,今天听新的,昨天听到的就忘记了,每天都听新的,结果一个也记不住,这是走马看花呀。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头削得尖尖的,头削得这么尖干什么?斤斤计较,好像“我听过了,又要我重复听,浪费时间了。”听熟了就叫成熟呀。你不重复的听,怎么会熟呢?在学校里念书非但要你熟,还要熟到能背出来,学校里还有背书啊,你不重复读个一百遍,你能背得出来吗?只有背出来了,才不容易忘记啊。所以小聪明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呢。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64)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⒆

【4.处理事务的依据】

戒律的作持部分,是处理僧团事务的依据。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列举僧法羯磨134种,涵盖僧团各种事务,使每件事都有法可依。懂得戒律,才有能力如法成办僧事,如剃度、布萨、安居、自恣、受戒、忏罪、分房、分亡人物等。

如果有人发心出家,僧团要为之举行剃度仪式,之后是沙弥教育,进而还要获得比丘资格,依止善知识学习。在僧团共同生活中,有半月半月诵戒,使僧人根据戒条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保有清净僧格。此外,每年还要举行安居。通过三个月的定期潜修,在自恣大会上对僧格进行全面检讨,然后即可受岁,代表清净僧龄又增长了一岁。所有这些,律中都有特定羯磨来成办。除集体共行的内容外,出家人的穿衣吃饭、生老病死包括遗产分配等,律中也有明文规定。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学过戒律,几乎就不懂得出家生活,也就更不懂得怎样才能如法处理僧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不能依法办事,自然会把世俗的行事方式带入僧团,顺着人情和感觉处理事务,那是和法不相应的。

【5.解脱菩提的基础】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也是无上菩提之本。在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和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中,戒律都是共同的基础。下士道要持戒,上士道也要持戒;人天乘要持戒,菩萨乘同样要持戒。不仅如此,在佛教各个重要修行项目中,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以戒为首,由持戒而能得定发慧。

(2)三福业,为施类福、戒类福、修类福,由持戒而能积累福报,增长资粮。

(3)四不坏信,为佛、法、僧、戒,深信三宝及戒律的功德,成就坚固信仰。初果圣人方能真正成就此信。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