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0-1(总第319)

─────────────────────────────

◎ 傅味琴 讲于 2003.9.18

空修好了,再缘起种种殊胜的境界,这个缘起就非常清净了

提要:

  • 首先要观空,观自蕴、三宝,及其他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

  • 空修好了,再缘起种种殊胜的境界,这个缘起就非常清净了

  • 把烦恼空光,生死就了了

  • 处处执著“有”,空不掉,就有生死流转

  • 既不能否定“有”,也不能执著“有”,因为一切“有”都要变

从空之中,自己面前,种字变成广大宝器,三字安立,嗡字出生,无碍无漏甘露大海,量等三千成 嗡阿吽(诵三遍加持)

能海上师说:从空之中,出生微妙供,广大无量,嗡阿吽为一切诸佛身口意之加持。嗡字白色,阿字红色,吽字兰色,嗡字属身,其义为出生无量功德

首先要观空,观自蕴、三宝,及其他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

“从空之中,自己面前,种字变成广大宝器,三字安立,嗡字出生,无碍无漏甘露大海,量等三千成”,首先观空,非但环境空,自身也要空,我们面对的佛菩萨也要空,一切都要空。观空咒的解说就是“应观自蕴及圣福田”,“自蕴”就是自己的五蕴,也就是自己的身体,“圣”就是佛菩萨,“福田”就是值得我们培福的一块土地,这里指的是三宝。“由是乃至别余诸法,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我们生生世世六道轮转,很难得到人身啊。我们今世这个人身也是缘起,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也是缘起,释迦佛说种种的法也是因缘所成,释迦佛讲的法,本身就是讲的缘起法,我们修行人将来证果成道也是缘起,所以一切都是缘起。

空修好了,再缘起种种殊胜的境界,这个缘起就非常清净了

为什么能缘起啊?因为本来没有,条件具足就有了,所以是性空。缘起了,又分散了,又没有了。现象上来看它有,缘起;从实质来看,性空。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修行最殊胜的,也就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必须要修空,修空修好了,再来缘起种种殊胜的境界,这个缘起就非常清净了。

把烦恼空光,生死就了了

所以当初释迦佛先讲出离法,目的是要求佛弟子了生死,后来佛讲了菩萨乘,就把不发大乘心的修行人称为小乘。那么小乘修什么?修了生死。生死怎么了啊?修空啊,把烦恼肮脏空掉,空光了,生死就了了。

就好像一件肮脏的衣服,你不把肮脏洗干净,也就是你不把肮脏洗空了,这件衣服不会成白衣服,不可能变干净的。

处处执著“有”,空不掉,就有生死流转

因为我们一切的一切都空不了,在生死长夜里流转,处处执著一个“有”,一直不肯放,所以才有今天的生死。再不肯放,那么又引起来世的生死。

既不能否定“有”,也不能执著“有”,因为一切“有”都要变

我们对这个“有”,执著得很厉害,从自身开始,我们有了这个身体,就执著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我有这个身体”,这个观念牢固得不得了。接下去身体里边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我这个身体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什么都有。

我们不能说: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那样说你也说不清楚啊:明明有眼睛,怎么没眼睛呢?但是你对“有”的观念不转变,也不对啊。所以我们既不能否定“有”,也不能执著“有”,为什么不能否定?在现象上是有的,在形象上是有的,在作用上也是有。但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它要变化,它不可能永远属于你的,你的眼睛不可能永远属于你。

所以我们要成就的话,比如说修六波罗蜜的菩萨行,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最后般若波罗蜜。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教你通古

教你通古 (169)

初次说法①

佛陀坐在菩提树下,这时,两个赶路的商人经过这里,他们的内心忽然响起了这样的声音:“在这个蔓延数里的林中住着一位仙人——一个睿智的苦行僧,他值得大家给以无上尊敬;应该到那里去,为他祭祀。”

于是,两人愉快地来到佛陀端坐的树下,怀着敬重的心情把饭放到他的钵里,这饭食是一种简陋而纯净的礼品。佛陀吃饭的时候,他俩在一旁尊敬地保持沉默。当佛陀吃完饭在小溪中洗净他的手和碗后,两人鞠躬致意说道:“我们到这里来是要求佛陀和佛法的保佑。愿如来从今天接受我们做您的弟子,一直到死。”

于是,他们被佛陀收作居士,成为第一批接受佛法的信徒。这两人的名字是提谓、波利。

悉达多站起身来,踌躇了一阵,接着又坐下来冥想,因为他还不敢肯定由他向世界宣布这一伟大的佛法是否明智,是否可能还不敢肯定。

他心中又产生了一个念头。

“我已经抛弃了那种禁锢思想的假我,而看到了真谛,但这个真谛极难察觉、极难掌握。人类的活动都建立在这世俗的圆周之上,上面悬着各种各样的虚幻景象,而这些景象对于他们迟钝的感觉器官来说又十分逼真,所以掌握此法实非易事,而要掌握那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就更加困难,因为人们总是见果不见因。为此,想要灭除一切尘世的虚妄和欲念,实行神秘的禅定就更难办到。现在我传授这佛法只能是徒然,到头来落下的只有悲伤和疲倦,而且这个道理深不可测,艰涩难懂,是凡夫俗子所不可及的。一个思想集中于尘世琐碎纷繁的事物的人怎么能够理解它?生活在欲界又怎么能懂得它?”

(摘自《释迦牟尼的故事》 [英] 亚当斯·贝克夫人著 赵炜征译)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