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0-3(总第321)

─────────────────────────────

◎ 傅味琴 讲于 2003.9.18

要修到般若波罗蜜,首先要听佛法,
根据佛法去思维、分析、研究

提要:

  • 女众不管出家在家,真正要修行,都要修掉女态

  • 保持女态,不可能证阿罗汉果

  • 要修到般若波罗蜜,首先要听佛法,根据佛法去思维、分析、研究

  • 讲空真正的目的、作用,是叫你对一切“有”都不要执著,不执著就能自在

  • 除了理论上启发,还有禅定的种种观想,目的都是要你从执著中解脱出来

  • 大乘必须在解脱乘的基础上修,要在空的基础上修缘起

  • 完全是一颗慈悲心、菩提心修布施,还要三轮体空,才是大乘的布施

女众不管出家在家,真正要修行,都要修掉女态

女众不管出家在家,真正要修行,都要修掉女态。你们好好去学习《大爱道比丘尼经》。女态是一个害人的东西,女态是痛苦的起点,为什么道理?男人受迷惑就是受女态的迷惑。可是女人还有女人的个性,女人还有女人的烦恼,男人受了迷惑以后,结果吃够了女人烦恼的苦。所以女众出家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

保持女态,不可能证阿罗汉果

今天我也不跟你们多讲这些,为什么今天突然要提起来呢?你们将来全要把它改掉。保持女态,你不可能证阿罗汉果。没有一个女性的修行人,证了阿罗汉果以后还有娘娘腔。所以你们女孩子修行要加倍努力。这也是属于讲空的一部分,要把“我”空掉——“我”就是包括你的身心。

要修到般若波罗蜜,首先要听佛法,根据佛法去思维、分析、研究

有一部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修到般若波罗蜜,才能到圆满的境界。那么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什么?《心经》上讲“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无”,刚才已经讲过了,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有。修行人要自己去体会啊,不听佛法,你是体会不到的,因为你思维的材料一点也没有嘛。怎么去思维研究?要听了佛法,根据佛法的材料去进行分析研究。

讲空真正的目的、作用,是叫你对一切“有”都不要执著,不执著就能自在

“无”的意思就是一切有相性都是空的,全要变化。“无”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要执著,对眼耳鼻舌身意不能执著,对色声香味触也不能执著,全不能执著。所以讲空,真正的目的、真正的作用,就是叫你对一切“有”不要执著。你不执著,这个“有”跟你没关系,你就自在了。如果这个“有”跟你有关系,你始终没有解脱。

除了理论上启发,还有禅定的种种观想,目的都是要你从执著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做种种的启发,而且还在修禅定的观想上做种种的观想,双管齐下,目的就是要你从执著里解脱出来。

大乘必须在解脱乘的基础上修,要在空的基础上修缘起

后来释迦佛又说了菩萨法,菩萨法就在这个基础上修缘起。所以修大乘必须在声闻乘,也就是在解脱乘的基础上修。如果没有当初释迦佛说出离乘的基础,你不是在解脱乘、出离乘的基础上修,你听到了大乘,你就修大乘,你修得好吗?

完全是一颗慈悲心、菩提心修布施,还要三轮体空,才是大乘的布施

即使你懂得修大乘要布施,“我就送给你,我就供养你。”那么问问你:“你为什么要供养啊?”“哎,供养嘛求福报啊。”又不对了。你在人天乘里可以这么理解,也没错,一切都有因果啊,供养布施,福报越来越大,这没错。等到你修到出离乘,还要叫你空掉。你修到菩萨乘,要三轮体空,没有一个求福报的想,仅仅是心里边一个慈悲心、菩提心而已,不懂得这些道理,根本不是在修大乘。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65)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⒇

(4)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同样以戒为首。

(5)六念,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一切不善恶法,从而精进持戒。

(6)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菩萨道行者的修学项目,由受持三聚净戒,使身心清净,自利利他。

(7)七圣财,为信、戒、惭、愧、多闻、施舍、智慧,是见道圣人成就的七种功德法财。

(8)七佛通诫偈,即许多佛子熟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语、正业、正命三项都属于持戒范畴。

四、结说

惟有认识到戒律的内涵和作用,我们才会自觉受持戒律。

许多人之所以觉得持戒辛苦,或是对戒律不以为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认识不足造成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持戒,不知道持戒对改善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能从持戒中获得什么。如果认识不到佛陀制戒的精神,认识不到佛陀呵护弟子的悲心,只是为了持戒而持戒,只是按照戒条机械行持,自然会觉得辛苦,觉得勉强。

这种辛苦又会带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辛苦下去,但因教条主义,未能感受到持戒带来的清凉,也未能将持戒和修习定慧结合起来,反因行持刻板而脱离现实,使他人对学戒产生畏惧。这些人虽然有道心,但修行效果未必理想。还有一种,则是因为辛苦而放弃,觉得戒律只能存在于书本,并无现实意义,这也是目前多数人的现状。须知,没有戒律为基础,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无从生起。

若能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持戒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因为持戒不是为了向佛陀交差,不是为了做给任何人看,而是为了得到究竟的自在,得到彻底的自由。相对这些利益来说,暂时的约束又算得了什么?(完)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