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学修三皈依

学修三皈依(55-4(总第482)

────────────────────────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

傅味琴讲于岳阳莲花寺 2010年11月4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养成了自以为是、自由散漫的习气,修行、菩萨事业就搞不好了

提要:

  • 自己退心,怪自己没福报,这是怪错了地方

  • 养成了自以为是、自由散漫的习气,修行、菩萨事业就搞不好了

  • 学好三皈依,目的是要了生死、成佛,像释迦佛那样圆满人格

  • 个性都能变,强调“自己的脾气改不了”,这没道理

  • 佛教搞不好,跟佛弟子的傲慢大有关系

  • 贪财贪色,不能称圣贤,佛教的圣者必须是断烦恼证果的人

自己退心,怪自己没福报,这是怪错了地方

甚至还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两个年轻的女众因为感到不适应——一般不适应就是觉得我们管得太严了,她们要走。我们来去自由,凡是要回去的人,我们总要请他给我们提提意见,改进改进我们的工作。其中一个正想开口,另外一个推推她,“别说别说,不要说人家,只怪我们没福报。”喏,这句话你们在佛门里也听得多了。听起来都是好话,“不怪人家只怪我们,怪我们没福报。”你怪自己好啊,可是你别怪错了,你应该说“只怪我们自己没学好,只怪我们自己没志气”,那就怪对了。

你说“只怪我们没福报”,什么叫没福报?你来学,假如我要收你学费二十万,你付不起,那么可以说“我没福报”。一分钱也不要你的,而且还给你衣单费,拿我们这儿来说,还有医疗补助金,还有堂口津贴,还有养老金,你自己不要,怎么叫你没福报呢?我也不多举例子了,希望你们头脑清醒一点,过去你们听到的话大有问题,完全在搅乱思想,掩饰自己的罪过。

养成了自以为是、自由散漫的习气,修行、菩萨事业就搞不好了

个性,佛法里称为“习气”,一般通俗的说法,称为“脾气”。你这个自以为是的脾气、个性养成了,你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也叫自在,这不是解脱自在,这是烦恼自在、下三恶道自在。你过去在世俗生活里培养的就是自以为是、自由散漫,进了佛门了,修行也是自以为是、自由散漫;从事菩萨事业,分配你一点工作,也是自以为是、自由散漫,那怎么修得好?这个工作怎么做得好?

学好三皈依,目的是要了生死、成佛,像释迦佛那样圆满人格

后来我发现,这是个性问题。所以这一次给你们学好三皈依,目的是叫你们好好修行,非但要了脱生死,而且要有伟大的理想,要成佛,要学好、修好像释迦佛那样圆满的人格。

个性都能变,强调“自己的脾气改不了”,这没道理

我们再讲一讲,个性能改变吗?从修行来说,如果个性不能改变,修行就没希望了。拿世间上道理来说,这个颜色是红的,红色能改变吗?哪一种颜色不能改变啊?红色里边加一点白色,不是变成粉红了吗?红色里面加一点青色,那不是变成紫色了吗?我们要走好人生的路,就像画家的调色板,自己好好调整自己的颜色。就算你是黑色——当然我们不主张黑色——也能变啊,黑色加一点白色,不是变成灰色了吗?你多加一点白色,这个灰色的颜色越来越淡了嘛。难道地狱的众生就没办法度了?所以一个人强调自己,“我的脾气改不了”,真是罪过,真是不讲道理。

佛教搞不好,跟佛弟子的傲慢大有关系

还有一个影响:傲慢。我们都看得很清楚,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傲慢的。连我初中两年级文化,当年走进上海佛教青年会,我也非常傲慢。要不是学佛法修行,我这个傲慢改得了吗?

别看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很谦虚,那是表面的。你称赞称赞他,“王教授啊,你发表的文章真好啊。”他跟你谦虚,“哎呀,过奖过奖。”“王教授啊,不过你最后一段,我看不恰当吧,我给你讲讲我的观点。”他脸就不好看了。

贪财贪色,不能称圣贤,佛教的圣者必须是断烦恼证果的人

这种虚伪哪儿学来的?还不是在人世间学的?知识分子这一套特别厉害。现在叫知识分子,从前叫读书人,从前读什么书?读“圣贤书”,就是儒教的书。读书人有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那就是财;“书中自有颜如玉”,那就是女人,就是色,能称圣贤吗?我们佛教里边也有圣人,称为“圣者”或者“尊者”,标准是什么?标准是证果,至少也要证到初果。儒教不讲这一套,儒教是发展贪瞋痴的。

我插一句,我们只承认证了果的人是圣人,我们不承认孔子是圣人。儒教的人可以承认他是圣人,我们尊重他们,我们不干预他们,要互相尊重,达到和谐。就好比你可以称你的爸爸叫“爸爸”,我称我的爸爸叫“爸爸”,但是你不能够强要我叫你的爸爸也是我的爸爸。

咱们摆事实讲道理,世间上人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看傲慢不傲慢?其实他不肯折腰,是嫌米少,假如给他五十斗米呢?可能要跪下去喊“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0)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人们无法这么做,他们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我喜欢举楼上与楼下的比喻。当从楼上下来时,你是下楼,看见楼下。当再去楼上时,你看见楼上,中间的空间你没看见。那意味着并未看见涅槃。

我们看见事物的形色,但未看见贪爱,对楼上与楼下的贪爱。那是“有”与“生”,我们持续活在“有”中成为某件事物。无“有”之处是“空”的,他们只说:“那里没有东西。”真正的修行,便需要去觉知这个“空”。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一直依赖“有”,依赖“我爱”。有人谈到“无我”时,太奇怪了,无法轻易改变我们的想法。因此需要透过修行让心看见这点,然后才会相信它:“哦,他确实是真的!”

当人们想着:“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时,他们感到快乐。但当那件“我的”事物不见时,则将为它哭泣。这就是痛苦生起之道。我们可观察此事,若无“我”或“我的”,就能在活着时善用事物,不会执着它们为我们所有,若它们遗失或毁损,那也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将它们视为我们的,或任何人的,且无自、他的分别。

我认为贪爱与执着导致人们害怕改变与死亡,出生之后,他们就不想死。但那合理吗?那就如把水倒进玻璃杯,却不希望将它倒满一样。若你持续倒水,无法期待它不满,但人们出生之后却不想死。试想,若人们出生后永远不死,那会带来快乐吗?若生到这个世上的人都不会死,事情将会更糟糕,我们最后可能都得吃粪便!我们将栖身何处?那就如不断把水倒进玻璃杯,却不希望它被倒满一样。我们真的应把事情彻底想清楚,若真的不想死,就应该如佛陀所教导的去了解“无死”。你们知道“无死”的意义吗?

虽然你死了,你若具有了悟无我的智慧,就犹如没死。不死、不生——事物在此可被了结。出生并欲求永生的快乐与享受绝非正道,但那却是人们所希望的,因此他们不可能灭苦。真正的修行人不苦,普通修行人依然痛苦,因为他们尚未圆满修行之道,还不了解“无死”,因此依然痛苦,依然受制于死。

从子宫出生后,我们能避开死亡吗?除了觉悟“无我”之外,并无其他避开死亡之道。“我”不死,只有“行法”(有为法),根据它们的自然本质在流变化。

当别人看着这样一个人并试图理解他时,可能会认为他疯了。但此人不是疯子,而是一个精进的行者。这种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才真的知道什么事是有用的。

觉悟者看世俗凡夫时,他认为他们如小孩般无知,而凡夫看见觉悟者则认为他疯了,但他对于他们所赖以生存的事物完全不感兴趣。换个方式说,阿罗汉很像疯子。人们看见阿罗汉时,会认为他疯了,若你咒骂他,他不在乎,无论对他说什么,他都不反应,像疯子般——看似疯癫,却具有正念正知。真正发疯的人当被咒骂时,也许不生气。但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人们观察阿罗汉与疯子可能认为他们是相同的,但疯子是最低者,活在具有强烈我爱的情况中;阿罗汉则是最高者,解脱一切自我的观念与执着。若你只看他们的外表,他们也许很相像,但他们的内在觉知和对事情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好好思维此事。当某人说某件事应会让你生气,而你却一笑置之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你疯了。因此,当你教导别人这些事情时,他们不太容易了解。对他们来说,必须内化与直接体验它,才可能真正了解。

五、我的牙齿、我的枕头、我的椰子

我们听到“法”的言语,例如“没有东西是我或我的”,可能认为自己相当了解。当我开始修行时,先修习身至念①,并感到对于“无我”有些洞见,逐渐不执著事物。然后有一天,我掉了一颗牙齿。

“啊,我的牙齿脱落了,看来我正在变老。”突然间,我感到忧伤与沮丧。

之后,我决定进行头陀苦行,那应该是种极简生活的练习。通常你只准备衣、钵与几样基本配备,例如滤水带、针与线。我认为自己并无太多财物牵挂,且少欲知足。但当在准备打包时,我却舍不得抛开任何东西。我整理了一大袋,它看起来似乎已超过自己所能负担的程度,然后我想到枕头,决定必须也带着它。每样东西似乎都是我的,且似乎都如此必要——甚至包括用来擦地板的椰子壳。

【译注】

①身至念是身念处的十四种禅修法之一。是将身体分为三十二个部分作为禅修的主题,前五项即是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修持时以厌恶作意正念于身体各部分的不净,是止业处;若以四界(地、水、火、风)观照,是观业处。修习此法能去除对五盖的执著而获得解脱,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参见《清净道论》第八《说随念业处品》与第十一《说定品》。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