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1-5(总第332)

─────────────────────────────

◎ 傅味琴 讲于 2003.9.23

用实物供养来表法供养,这样供养功德、福德更大

提要:

  • 到佛门里偷一些自以为关键、神秘的,作为“无上功法”装门面,真是自作聪明

  • 阿刚为洗澡水,在法义上表慈

  • 用实物供养来表法供养,这样供养功德、福德更大

  • 印度天热,贵宾来了,首先要供洗澡水擦身

  • 以手印表法,这样修起来就方便

到佛门里偷一些自以为关键、神秘的,
作为“无上功法”装门面,真是自作聪明

有的外道呢,知道有三个字很重要,叫“嗡阿吽”。“嗡阿吽”怎么个修法,讲的是什么道理,他不懂的,他也不想懂,他只要把“嗡阿吽”偷得去就好了。他把“嗡阿吽”称为一个功法,叫“嗡阿吽功”,他怎么教人家“嗡阿吽”呢?因为他看到人家礼佛的时候,一边礼佛一边念“嗡阿吽”,他也知道“嗡”在头上,“阿”在喉间,“吽”在胸间,那么他怎么教人呢?他说:嗡阿吽(做气功动作),算是他的新发明。(众笑)所以外道都是偷他们认为是关键的、神秘的,偷得去装装门面,真是自作聪明。

所以今天咱们讲到咒、讲到手印的时候,全要懂法义。

阿刚为洗澡水,在法义上表慈

能海上师说:“阿刚为澡身之八功德水”,“阿刚”是表示水,什么水?洗澡水,这个水不是普通的水,这个水有八种功德,在法义上呢是表慈,慈就是与乐。

用实物供养来表法供养,
这样供养功德、福德更大

巴当是洗脚水,表忏悔布白是花,表什么法义呢?以表菩提心都白为薰香,薰香就是我们香炉里烧的香,以表戒德,戒定慧的戒德。阿鲁格就是灯,表智慧。更德是涂香,表别解脱戒。勒尾德是佳肴,表福德。下答是音乐,表说法。“杂底杂吽娑诃”,就是请本尊、护法,接受我的供养。全是用这些实物供养来表示法供养,当然你这么做,你这个供养的福德、功德更大了,因为法供养第一,最大的供养就是法供养。

印度天热,贵宾来了,首先要供洗澡水擦身

“嗡,阿亚”,“嗡”就是归依、发菩提心,“阿亚”就是很恭敬虔诚“曼殊写(日阿)”就是曼殊师利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沙巴(日阿)瓦(日阿)”,“沙巴(日阿)”就是眷属。从阿刚开始就是献八供。阿刚是洗澡水,为什么贵宾来了,第一步是给他供养洗澡水?因为印度天气热,贵宾到了你家,你首先要供养他洗澡的水,让他擦擦身,一擦身么贵宾就感觉到身上很舒服。一边念一边要结手印,为什么要结手印?手印就是表示一下这个供养,这是修行的一个方便。

如果没有这样的善巧方便,就算咱们不是在修法的时间,家里客人来了,你也够忙的了,贵宾坐好了,你一会儿端了一桶水,“哎呀,请擦擦身。”一会儿端来一桶洗脚的水,“请你老人家洗脚。”一会儿捧了一束花来献花了……也够忙的了。咱们现在念到供养护法的时候,一念么护法就来了,你虽然看不见,护法也来,那么你也这样忙,忙到修法的地方来了,一念到“阿刚”,“洗澡水,来来来”,一念到“巴当”,“哎,洗脚水”,那么去拿洗脚水,也够忙的了。(众笑)

印度礼节,是你给贵宾洗脚,怎么洗呢?就把水泼在他脚面上,你念经时,结手印这是方便呀!有什么神秘的?学气功的人把手印看得神乎其神,说这个手印嘛通什么,这个手印嘛通什么,比如这个手印嘛通神,这个手印嘛通鬼,这个手印嘛……这种人啊很容易出偏差。

以手印表法,这样修起来就方便

所以做手印这是方便啊,你拿两只手做做样子嘛就好了,阿刚(用手做动作),你看多方便,这就表示“我捧着一盆水,我来作供养”。巴当呢?我这一只手上有一盆水,另一只手,把水一泼泼出来,这是表示表示呀。咱们世间上的表示也有好多,敬礼嘛,这么样一合掌,照理来说敬礼要一鞠躬的,你不鞠躬也可以嘛。有的敬礼嘛这么样,(众笑)有的敬礼嘛那么样,到底以哪个为标准?你执着些啥呀?这是表表意思呀,佛法一执着就不是佛法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1)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五部 禅修要点

一、止与观

禅修的安止,通常被区分成由定产生的平静与由慧产生的平静。在由定产生的平静中,必须避免自己和他人互动与接触,眼必须远离色,耳必须远离声,然后不见、不听、不识等,将可因此达到安止。

无论经验什么,都只是法尔如是

这种平静自有其价值,但它并非究竟的,而是暂时与不可信赖的。当感官接触可爱或不可爱的外境时,它因为被吸引或不希望它存在而改变。因此,心必须一直和这些境对抗,智慧不会生起,因为禅修者一直因为那些外在因素而无法平静。反之,你若决定不逃避而直观事物,将了解缺乏安止不是因为外境或外缘,而是因为错误的了解所致。

当你一心一意想在禅修中找到安止时,可找个最宁静与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不会遇到形色或声音,或发生干扰你的事,心便可沉淀下来并达到安定,因为那里没有刺激它的事。检查这个状态,去看看它有多少力量:当走出那个安静的地方并开始经历感官接触时,注意你如何变开心与不开心、高兴与沮丧,以及心如何被扰乱。那时你将了解这种安止是不真实的。

无论经验领域中发生什么事,都只是法尔如是。当某件事令我们开心时,就判定它是好的;当某件事令我们不开心时,则说它不好,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心在给外境贴标签。

了解这点,我们就有了一个观察这些事并如实看见它们的基础。当禅修中有安止的时候,它无须做许多思维。有某种具有觉知特质的敏感度会从安止心中生起,这不是思维,而是择法觉支①。

禅定不只是打坐,在一切姿势中都可能有禅定

这种安止不会受到经验与感官接触所干扰。但问题来了,“若它是安止,为何还会有事情发生?”在安止内有某些事情发生,但并非以普通的方式发生,它只是如实显现而不会被过度延伸。在安止中发生某件事时,心非常清楚地觉知它,并生起智慧。

我们如实观察事物发生,此时安止会遍及一切,当眼睛见色或耳闻声时,我们认出它们的实相。在后面这个安止的形式中,当眼见色时,心是平静的;当耳闻声时,心是平静的。无论经历什么,心都不为所动。

这种安止正来自另一种安止——那种无知的定,那是使它生起的因。智慧来自安止,了知来自不知;心从不知的状态,从像这样学习观察中逐渐了知。定与慧等持,无论在哪里或做什么,我们都看见实相。我们了解心中经验的生与灭,然后不再多事,没有任何事要被更正或解决,不再有疑虑,哪里也不想去,不再逃避。

我们只能透过智慧出离,如实觉知事物并超越它们,然后得到安歇。一旦练习达到目标、觉知目标,并成为目标,此后当我们活动时,绝不可能招损或受害。当端坐不动时,我们绝不可能受到伤害,无论任何情况,没有任何事可影响我们,修行已趋于圆满,已达到目的。

也许今天并无机会坐下来禅修,但我们没问题。禅定不只是打坐,在一切姿势中都可能有禅定。若能真的在一切姿势中修行,我们将可如此受用禅定,没有任何事可妨碍它。我们不会说:“我现在内心不清明,因此无法修行。”我们将永远不会有那种感觉。修行就应该是如此,没有疑惑与纠葛。

译注:

①择法觉支是七觉支之一。在禅修中,它是种直觉的、具有辨识力的慧,可辨别“法”的特性,通达涅槃的本质,是“智慧”的同义辞。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