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1-1)(总第567)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11

既要帮助众生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引导众生修行,这才是菩萨法的利行

提要:

  • 既要帮助众生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引导众生修行,这才是菩萨法的利行

  • 引导众生进佛门听法,带动他们修行,目的是为了求解脱

  • 修行人念无常,是要抓紧时间修行,世间人念无常,是要抓紧时间享受

  • 解脱生死就要解脱烦恼,一切苦都从烦恼来,不解脱烦恼,痛苦免不了

  • 世俗上人也不喜欢烦恼,年轻人尤其怕老人唠叨

既要帮助众生解决具体问题,
又要引导众生修行,这才是菩萨法的利行

我们继续讲四摄法的利行。利行就是利益众生,“行”就是引导众生修行。假如不引导众生修行,那就不是我们佛教菩萨法的利行。世间上人也经常在做好人好事,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都不是从根子上解决的。我们菩萨法的利行,既要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又要从根子上让他离苦得乐,所谓治标治本两个都要。要不然的话,那就跟世间法没有差别了。佛教度众生的佛法,也就变成了世间上的一种文化。

引导众生进佛门听法,带动他们修行,
目的是为了求解脱

引导众生进佛门听法,带动他们修行,目的就是为了求解脱。有些人初听佛法,往往对许多方面不认可不理解,你跟他说解脱生死轮回,他往往听不进去,好比隔靴抓痒。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生死轮回的事情,他认为死了嘛就完了,这一辈子做人,这一辈子就尽量地享受,所谓及时行乐。

修行人念无常,是要抓紧时间修行,世间人念无常,是要抓紧时间享受

我们修行人说生命宝贵,人生无常,要赶快抓紧修行。世间上人也认为生命宝贵,生命短促,但他是要加快的抓紧享受,所谓及时行乐。所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不相同的。所谓“世间法就是佛法”,这是指世间法中跟佛法相应的这一部分。不相应的部分呢,佛法救人出苦海,世间法让人陷在轮回里,喏!这就是不相应的东西。

解脱生死就要解脱烦恼,一切苦都从烦恼来,不解脱烦恼,痛苦免不了

我们说解脱生死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烦恼就是解脱生死。有些人初进佛门,对于了生死之类的听不进去,他经常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六道轮回。即使你听不进去,那么烦恼要解脱,这个你应该听得进去吧。烦恼不解脱,痛苦免不了的,因为一切苦都从烦恼来。

世俗上人也不喜欢烦恼,年轻人尤其怕老人唠叨

就算一个世俗上的人,他也不喜欢烦恼。年轻人最不喜欢的就是老奶奶唠叨、啰嗦。老奶奶为什么唠叨、啰嗦?因为她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争取她的前途,在她人生路上拼命奔跑,当然心里上累积了很多委屈、创伤。年轻时候因为要争取前途,心是对外的,没有时间发牢骚。一到老年了,躲在家里,时间也有了,心里的委屈、创伤一触即发,老年有空了,就把年轻时候的苦水都吐出来了,所以一点点小事情,她就会想到很多,心里嘛全是牢骚。凡是有一点可以发泄的地方,她就唠里唠叨的没完,实际上嘛都是小事情。因为人生路上多少年来,心里边累积的不满情绪很厉害。

一个老奶奶尽说过去的这种牢骚,年轻人就不喜欢听,过去都已经过去了,即使听嘛也最多听一遍两遍,老是说这个,谁要听?所以年轻人就不习惯,也不能对老年人有所谅解,总觉得烦啊。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66)

佛陀制戒十大原则①

佛法的住世要依靠僧团,依靠一个清净的僧团,而僧团的清净又是依靠戒律来维持的。佛陀刚建僧团的头十二年,僧团基本上是清净的,只有一个总的原则,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没有其它的具体条文。十二年以后,僧团内部的人员复杂了,情况也复杂了,于是就不断地有了各种过失的发生。正因为僧团内出现了过失行为,所以佛陀才决定制戒。

佛陀制戒有十大原则,也就是说制戒有十种好处,称之为制戒十义。这十条原则是:

第一条是“摄取于僧”。制戒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一个出家人都能处在佛陀和大众的摄受之下,同时相互摄受,于僧团中和合共住。所以叫摄取于僧。

第二条是“令僧欢喜”。制戒不是为了约束大家,而是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遵循,从而能够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住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所以大家都欢喜。守戒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叫令僧欢喜。

(净慧长老)

戒经(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出自《中阿含经》卷第十·习相应品)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