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42-4) (总第237)

───────────────────────────────

傅味琴 讲于苏州 2017.5.27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次念)

(皈依愿)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三次念)

(皈依戒)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吃饭不是靠钱,而是靠福报。没有福报,有钱也会饿死

提要:

  • 要布施到彻底究竟才叫波罗蜜

  • 把儿女也布施掉,目的是为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吃饭不是靠钱,而是靠福报。没有福报,有钱也会饿死

  • 布施功德极大,能把三宝兴起来,能摄受众生

  • 菩萨连头目脑髓都布施掉

  • 要把欺负自己、占自己便宜的人看成是菩萨

  • 要学习文殊菩萨,不管敬不敬我,爱不爱我,都要让他发菩提心

  • 人家欺负你、骂你,这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报

  • 修行要在众生身上修,使周围的人欢欢喜喜,没有痛苦,就是在修慈悲心

要布施到彻底究竟才叫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要布施到彻底究竟才叫波罗蜜。从前释迦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中午午睡的时候来了一个婆罗门,婆罗门跟菩萨说,“我听说你要修布施,请你把你儿子、女儿布施给我吧。”菩萨说:“你要我儿子、女儿干啥?”“我很苦的啦!你把儿女给我,儿子可以帮我种田,女儿可以帮我做家务。”释迦菩萨就把女儿、儿子布施给他了。

把儿女也布施掉,目的是为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孩子的妈醒了,叫儿子叫不到,叫女儿叫不到。就问菩萨到底怎么回事?他说:“我布施掉了。”哎呀!做妈的大哭了,“哪有你这样的人,连儿子女儿都布施掉了。”他跟妻子说:“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小岛上?因为我把皇宫里的一只白象给布施掉了。”那可闯祸了,它是国宝唉。那么大臣议论纷纷,结果国王也冒火了,把太子驱逐出境,太子就到国境外面的一个小岛去生活。太子问她:“我们这么做到底为什么呢?”就告诉她,“我们是为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吃饭不是靠钱,而是靠福报。没有福报,有钱也会饿死

所以布施要彻底究竟,毫无保留。说:“那样我不吃饭,不会饿死啊?”你吃饭,不是靠你的钱,是靠你的福报。有些人很有钱,照样饿死嘛,有钱怎么会饿死?他喉咙里生了癌,东西吃不下去,再有钱也饿死。

布施功德极大,能把三宝兴起来,能摄受众生

我们布施功德极大,能把三宝兴起来,能使信佛的队伍扩大,那全是你的功德。比如亲戚朋友不肯来听法,你请他吃顿饭,他就不好意思不来了嘛。自己嘛不肯布施,却怪人家没有福报来听法。

菩萨连头目脑髓都布施掉

从前菩萨布施,头目脑髓都布施掉。有这么一个恶人,跟菩萨说:“我妈病得厉害,医生说:要人的眼睛熬了汤才能好。你能不能把眼睛布施给我?”菩萨就把眼睛挖给他。那个人说:“搞错了,不是左眼,要右眼。”菩萨又把右眼挖给他。这个人还把两只眼睛“嘎吱嘎吱”的踩,“臭眼睛,臭眼睛。”菩萨一点没有动瞋恨心。

要把欺负自己、占自己便宜的人看成是菩萨

所以周围的人欺负我、占我便宜,千万不能动瞋恨心,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萨。为什么占我便宜,反而是菩萨呢?他占了你的便宜,他就欠了你嘛,你的福报就增长了。都有因果的。

要学习文殊菩萨,不管敬不敬我,爱不爱我,都要让他发菩提心

所以菩萨看众生都是菩萨,众生看众生都是众生。你们修文殊法,要好好向文殊菩萨学习。文殊菩萨十大愿:不管你敬我不敬我,看得起我看不起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爱我不爱我,我都要让你发菩提心。

人家欺负你、骂你,这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报

我们学文殊法、念文殊法,就要向文殊菩萨学习。你要知道,人家欺负你、骂你,这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报啊。(众笑)你想要今世修这个福报,难啊!比方我现在说:“谁肯骂我一句,我给你200块钱!”没有啊!都不肯骂我啊。所以人家骂我欺负我等等,全是自己的福报。有人说:“这是自己的业障哎。”业障转一转就是福报呀,就看你肯不肯转了。凡夫转一转就成佛呀,佛就是凡夫转成的呀。

修行要在众生身上修,使周围的人欢欢喜喜,没有痛苦,就是在修慈悲心

所以希望大家听了法以后,脑子要灵活一点。怎么灵活?脑子经常转转它,转转它就灵活了。从前我们也碰到过,有个别人像呆子那样,其实哪是真正呆子,他是懒惰,不肯动脑筋,干事情嘛不负责任,慢慢变成呆子了,那么吃亏的还是他自己。后来听说这个同学劳动非常起劲,劈柴很起劲。劈柴有啥用啊?又不能劈人的烦恼习气。修行要在众生身上修,我们修行的对象就是我们旁边的人,你使旁边的人欢欢喜喜,没有痛苦,你就是在修慈悲心喽。

好,今天给你们讲到这里。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2)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二、流动的止水,静止的流水

静止是定,而流动是慧。我们禅修让心安定,如静止的水一般,然后它可以流动。

一开始,我们学习止水像什么,以及流水像什么。修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将看见它们如何相辅相成。两者都在静止与流动,这是一件不太容易想像的事。

我们可了解止水不流动,也可了解流水不静止,但当修行时,我们同时体会两者。真正修行人的心就如流动的止水,或静止的流水,行者心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具有那种特质。只有流动是不正确的,只有静止也是不正确的。当我们具有修行的经验时,心将处于这种流水是静止的情况。

这是我们从未看过的事,当我们看见流水时,它就是在流动;当看见止水时,它不流动。但在我们心里,它真的会如静止的流水一样。在佛法的修行中,我们有禅定或安止,与智慧等持。然后,无论坐在哪里,心都是静止的,且是流动的。静止的流水。

每当此事在行者心中发生时,它都是特殊与奇异的,和我们一直以来所知的凡心不同。从前,当它流动时,它动;当它静止时,它不动,就只是静止——心可如此比喻为水。但透过禅修,它进入一种状况,即如静止的流水一般。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心就如流水,不过是静止的。让我们的心像这样,定慧等持。

三、落实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要有适合禅修的生活条件:舒适的环境,滋养色身的食物与善知识。但好条件实在难寻。教法谈到这些好条件,但它们该去哪里找呢?我们四处找寻,但似乎很难遇见它们。

因此我们知道,需要什么才能舒适地修行呢?我们认为若拥有一切对的事,包括好的食物、舒适的环境与良师益友,就能搞定一切。事实上,在这么美好的情况下,我们会死于轻忽与放逸。

人们对于适合修行的舒适情况有许多想法与欲望,但我们若有一颗少欲知足的心,则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自在,留下来很好,去也很好。但对多数人而言,若缺少物资,就不会快乐;若物资过剩,它又会变得困难。不论如何它似乎永远都不对劲,也许不认同人们做事的方式,将为此感到不快乐,或可能听到的教法与自己不太相应。

佛陀的教法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的心还没做对。人们说:“我想要认真修定,因此要离开这地方。我想要专心修定,并落实它。”但“落实它”是什么意思呢?他们不知道它是否真实。若它是真实的,心就会变得很平静!若他们是在落实修行,为什么还不平静呢?这是必须要衡量的事。当它不是“真实的”时,就会不平静。

真实地修行佛法是什么意思呢?有许多你可修行的禅法。那就如世人以各种方式在谋生:有农夫、商人、公务员、工程师、制造各种商品的工厂作业员,它们都被归纳为谋生。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称它为修行佛法,但重点是它应该是引领你到放下,到止息,到爱取灭尽。

四、认真的学生——阿姜查对于密集禅修的看法

虽然阿姜查身边的人对他心存敬意,但他并不希望人们盲目地追随他,或只是尝试仿效他们认为禅修者应做到的理想。他挑战人们的思想,但他不会只是对他们说:“不,你错了!这是佛陀所说……”反之,他会把追求解脱的责任交回他们的手上,让他们自行去发现真谛。

一个比丘来找阿姜查,请求让他单独修行一阵子——托钵,并就地吃饱后,便返回茅篷独自禅修,而无须参加每天的团体行动,包括用餐、做杂务、唱诵与共修。阿姜查以严厉的语气夸张地问他:“你认为那样就可以解脱烦恼了吗?你看不见与听不到就可以开悟了吗?”这名比丘静静地坐着,一副受委屈的样子。阿姜查随即停顿了一下,并改变语气说:“好,试试看吧!”

许多前来巴篷寺的西方人认为他们应该尽可能禅修,而无须浪费时间在团体活动上,例如唱诵或勉强坐下来聆听他们听不懂的开示。其中一位最初来寺者请求允许在团体禅修结束后便离开会堂,好让他返回茅篷修行,无须和别人一样留下来继续唱诵与聆听开示。

虽然阿姜查经常说必须让一切活动都变成禅修,却仍同意此事。每天晚上,时间一到,他就会大众宣布:“现在那个美国人要去单独禅修了。”然后,一位尴尬的比丘便赶紧起身离开。

过一阵子之后,他开始感觉那真是一件蠢事,他决定随顺寺院中的生活方式,并信赖阿姜查为他的老师,他的禅修体悟从此时起才真的开始深化。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