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10-4) (总第96)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7.13)

 

从受戒这一天到死为止,不能杀害有情众生,乃至小到蚂蚁都不能杀

提要:

  • 从受戒这一天到死为止,不能杀害有情众生,乃至小到蚂蚁都不能杀

  • 长大后身体不好,跟小时候杀生有关系

  • 除了不能杀害众生,还要弃舍棍杖、兵器

  • 动瞋恨心自杀要下地狱

  • 佛弟子要懂得惭愧,无惭无愧的人,佛都救不了

  • 傲慢的人就是无惭无愧,听不进批评,也不肯改正错误

从受戒这一天到死为止,不能杀害有情众生,乃至小到蚂蚁都不能杀

“各各分别说者”,对于这五条戒,一条一条,分别地讲一讲。

一,尽形寿不杀生“近事”就是居士,要“尽形寿不杀生”,就是从你受戒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死为止,这一辈子不杀害生命。这个生命指的是有情,指的是动物。至于植物也有生命,这个佛就没有规定得这么严格,因为假如植物也不能杀,那么人都要饿死了。粮食、稻谷、蔬菜虽然也有生命,这不包括在五戒里边,五戒的不杀是指的动物。哪怕小到一只小虫、蚂蚁,全要对它慈悲,不能去杀害它。

所以你们夏天要特别小心,夏天蚊子特别多,你们宿舍里每张床都要挂蚊帐,免得一不小心把蚊子弄死了。

长大后身体不好,跟小时候杀生有关系

一个人回想回想,从小长到大,即使这个人长大以后是一个好人,但是回想起在小孩子的时候杀生就多啊,最容易杀的就是蚂蚁。蚂蚁成群结队一大堆,小时候就喜欢拿了开水去泡,全都泡死。那么等到长大了,家里总是奇怪:这个孩子怎么身体老不好的,总是多病的?说是营养差,可是营养再吃也没有用。这跟小时候杀生太多有关系啊。所以受了五戒的人千万不能杀生。

除了不能杀害众生,还要弃舍棍杖、兵器

“并弃舍棍杖”,不杀生是主要的。一般只知道不杀生,那是懂得太少了。还要把棍棒、刀杖全部丢掉,连居士都要那样做到。当然了,你拿个棍子什么的,锻炼锻炼身体是可以,可是你不能拿了棍子,学会一点武术去打人啊,尤其是出家人,更不能如此,出家人怎么可以拿大刀、棍子?

“兵器”,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要把兵器丢掉。兵器,拿古时候来说,就是十八般武器,拿现在来说,就是枪。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私人有枪支是犯法的。

动瞋恨心自杀要下地狱

讲一句笑话,“我之所以准备手枪,我不是去杀人,我想自杀。”自杀也是杀人,因为你自己也是人啊,杀别人要下地狱,杀自己也要下地狱。你杀别人,国家法律要枪毙你,你杀自己,你已经死掉了,国家法律没有规定:这个人把自己杀死了,也把他尸体拉出去枪毙。只有佛教告诉你:自杀也下地狱,凡是动瞋恨心人的全下地狱,你杀人也是瞋恨心,自杀也是瞋恨心。

佛弟子要懂得惭愧,无惭无愧的人,佛都救不了

“知惭识愧”,受了五戒的人要知道惭愧,不要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的人佛都救不了。哪些人无惭无愧?很容易看出来的,一看就看出来:这个人很傲慢,傲慢的人就是无惭无愧的。

傲慢的人就是无惭无愧,听不进批评,也不肯改正错误

比如前一个时期,我听到居士们讲,有个居士看见一个人买酒,这个酒不知道是一般喝的酒还是风湿酒,买了好几瓶,这个居士有点看不惯,就劝他,“你就少买几瓶吧。”那个人马上火起来,傲慢得不得了,骂这个居士,“你才吃了两天斋,你懂什么?管到我头上来了!”真是无惭无愧。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七五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七O问:菩萨于受用衣食等之意乐,何谓成染犯,非染犯?

答:忘为利他而当受用求食等之意乐,以爱着自利而用者,则成染犯;若无爱着,或忘缘一切有情之想,或贪为余一有情故者,非染堕也。于彼等回向于他之物,作他物想,若为自利故而受用,成不与取。其价若满,则成别解脱之他胜。若作想云:受用他有情之财,应作他事而受用者,则无罪。此集学论所说也。

问:我最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束手无策,一步步向烦恼让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非常难受,渴望获得平静,这是不是善法欲?应该怎么解决烦恼?

答:所谓烦恼,烦是扰,恼是乱,就是扰乱内心的负面情绪,让我们不得自在,不得安宁,活得很累,很痛苦。

渴望解决烦恼的愿望,我想很多人有过,尤其是身处烦恼时,这种感觉会特别强烈,为此不惜代价。

是不是善法欲,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世人有了烦恼会借酒消愁、沉迷游戏,或吃喝玩乐、购物减压。这些方式多少能起到缓解效果,但只是暂时逃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带来种种副作用。

解决烦恼,关键要看清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事实上,很多烦恼来自观念。

世间种种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所以要了解哪些观念不制造烦恼,进而能对治烦恼。

佛法将思维分为两种:一是非理作意,即错误的思维方式;一是如理作意,即智慧的思维方式。如果以错误思维看问题,时时处处都会制造烦恼。反之,不论遇到什么对境,都能安然接纳,并寻找智慧的解决之道。

所以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可以阻断烦恼,不让它有现行机会。但要彻底断除烦恼和产生烦恼的根源,必须依正见及禅修证悟空性。

(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