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2-2(总第336)

─────────────────────────────

◎ 傅味琴 讲于 2003.9.25

首先要悲心拔苦,不能在拔苦时,批评、挖苦

提要:

  • 治病为了救人,是医生的悲心,如果为了赚钱,悲心就太差了

  • 起了烦恼,对孩子就失去了悲心,母亲的悲心,夹杂烦恼,让生病的孩子更加苦恼

  • 首先要悲心拔苦,不能在拔苦时,批评、挖苦

  • 悲心里加入了贪烦恼,也不恰当

  • 为了多赚钱,对病人看病细致、态度好,这是悲心杂我

  • 修行人的悲心里可不能杂“我”,要是完全的悲心,才叫干净

治病为了救人,是医生的悲心,
如果为了赚钱,悲心就太差了

拿当医生的来说,应该是有很好的机会发扬他的悲心。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看见病人的痛苦,他心里难受,他一心一意想把病人的病治好,免得他受病的痛苦,像这种心就叫悲心。

假如一个医生,他是为了拿诊费、赚钱,他这种心的目标就错了。当然喽,拿一点报酬,维持生活这是应该的,可是如果他的目的是为了想赚钱,这个医生很容易起烦恼。医生对病人起烦恼,病人也怄气了,这个医生的悲心就太差了。

从前的名医不完全是靠他的处方开得好,名医还有一套技巧,能让病人一到他那儿就欢欢喜喜,这是运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一起烦恼了,你的慈悲心多多少少要受影响。

起了烦恼,对孩子就失去了悲心,母亲的悲心,夹杂烦恼,让生病的孩子更加苦恼

咱们就说母亲吧,母亲对孩子真慈悲啊,看见孩子生病,母亲心里难过,总想把孩子病看好。有些母亲悲心是有,孩子正在生病,难受啊,可是她心里起了烦恼,还没有给孩子看病,先把孩子骂一顿,一开口就说,“你生病了吧?你生病是活该!叫你穿衣服你不穿衣服。”使得孩子的情绪苦上加苦,这是很不恰当的。

首先要悲心拔苦,不能在拔苦时,批评、挖苦

我们真正讲悲心,无论什么事情,首先按照悲心,先把人家的痛苦解决了。千万不要在帮助别人解决苦恼的时候,趁这个机会去批评、挖苦他一下,那样子是不恰当的。

悲心里加入了贪烦恼,也不恰当

如果悲心里面加了贪烦恼,也不恰当。好比有的医生态度是好,看病看得很细致,但他这个悲心里面有一个贪心。我们在报纸上也常看到,现在要求各个医院,小病不要当作大病看,没有这个必要嘛,而且病人的经济也负担不起啊。普通的伤风感冒,一到医院去就小题大做,连忙化验、吊水,有时还要拍片。

为了多赚钱,对病人看病细致、态度好,
这是悲心杂我

我从前年轻时候,包括我们家的孩子,伤风感冒发烧,一般都是吃一两包午时茶,那个时候的午时茶不是冲剂,是像草药那样给你包好的,一直是六分钱一包,后来稍微提价一点到八分,后来到一毛,两包午时茶就能解决问题了。现在你送到医院,那不是一毛了,化验打针什么搞下来,我看一百块算是小数,有时还要在医院里住两天,观察观察。

而且你这种小病,小题大做,药用的太多也没好处。《参考消息》上有这样一条报道:经常吊水,这不是好办法,有伤身体的。但是医院里往往是:只要你稍微发一点高烧,马上吊水。

如果一个医生为了想多赚你一点钱,对你看得细致、态度很好,那他这个悲心就是有问题,称为“悲心杂我”,不是纯粹的悲心,悲心里边夹杂了一个“我”,为了“我”多赚一点钱。

修行人的悲心里可不能杂“我”,
要是完全的悲心,才叫干净

我们修行人的悲心,可不能够杂“我”,要完完全全的悲心,才叫干净。就好像我们八供中的巴当,巴当是贡献你一盆水,把你脚上的泥土洗干净。你要把肮脏的东西洗干净,你必须要用清水洗,如果你用不干净的水洗,洗完了仍然不干净。

这种例子很多,我想咱们这个道理懂了,也不需要举很多例子。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深入经藏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小业分别经学习录(18)

──德雄尊者编译

美貌的原因

接着佛陀回答须婆的第六个问题:“年轻婆罗门,在此,某个女人或男人不容易愤怒,不经常激动,即使被说了很多话也不生气、不震怒、不愤恨、不对抗,不表现出气愤、憎恨、不满。由于他如此地从事与完成这样的业,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投生于善趣天界。如果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善趣天界,而是回来人间,那么,无论再度投生在哪里,他都会容貌怡人。年轻婆罗门,这是导致容貌怡人的方式,也就是——不容易愤怒,不经常激动,即使被说了很多话也不生气、不震怒、不愤恨、不对抗,不表现出气愤、憎恨、不满。”

从佛陀这段回答中我们了解,造成容貌美好的原因是不愤怒、不激动。要做到不愤怒、不激动,就必须积极地保持温和、慈爱、有耐心、能忍耐不如意的遭遇。如果这样的善业在临死时成熟,就能使众生下一世投生于天界或人界。如果他下一世投生于人界,那样的善业能带给他容貌美好的果报,须菩提尊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胜莲华佛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名叫难陀。后来他出家为隐士,成为四万四千名隐士的领袖。他们住在一座大森林里修行止禅,成就八定与五神通。

有一天,胜莲华佛与十万位阿罗汉以神通飞到他们的住处。那些隐士非常高兴,就在几分钟内以神通力采集各种花,做成花座。佛陀与诸阿罗汉就坐在那些花座上进入灭尽定七天。在那七天里,难陀隐士都一直站在佛陀的后面,手里撑着一支华盖以遮护佛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累积善业时的毅力多么坚强。他在七天当中不移动、不躺卧、不吃、不睡,他的心非常专注,因为那时他已经精通八定与五神通。他以专注的心站在佛陀后面,撑着花朵制成的伞盖遮护佛陀连续七天。我们很难想象他累积了多少善业:即使只在一弹指之间,就已经有数百万个善的意门心路过程生灭;七天以来,难陀隐士的心路过程中所产生的善业是不计其数的,这些是欲界的善业。在每个心路过程里七个速行心的中间五个是比较强而有力的,它们有强的业力,能够在下一世之后的未来世里长期地产生欲界的殊胜果报。至于他的下一世,则由禅那的业(广大业)产生果报,使他投生于梵天界,因为他的禅那业是“重业”。

当佛陀与诸阿罗汉从灭尽定出定时,正是供养他们的最佳时机。那些隐士从森林里采得水果与花,供养佛陀与僧团。佛陀交代一位慈心禅那第一及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开示佛法,以表达感谢、随喜、回向与祝福。

开示完后,除了难陀之外,其他的隐士全部都证得阿罗汉果。难陀则由于倾心于那位比丘庄严的仪态,所以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当他知道开示的那位比丘获得那两项第一所需要具备的特质时,难陀发愿将来自己也能得到同样的成就。

当时难陀隐士的戒行清净,犹如明亮的宝珠,而且伴随着八定与五神通;在供养前、供养时与供养后他都心存欢喜,对佛法僧三宝有清净的信心;他深信业有大果报,因为他能以天眼通清楚地了知业果的作用;接受他布施的是世间无上的福田,而且他在最佳的时机布施给他们,因此他的愿望肯定会由于布施者与接受者双方的清净而圆满达成。他发愿之后,就得到胜莲华佛的授记:他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成为慈心禅那第一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

虽然他并没有改变隐士的身份,但是他经常去拜见佛陀与听闻佛法。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止禅与观禅,尤其注重于修行慈心禅那,并且以慈心禅那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注释:①灭尽定:在所预定的一段时间内,名法(心和心所)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一种定境;唯有成就八定的阿罗汉与阿那含圣者才能够进入这种定境。

②行舍智:透过修行观禅而达到的高层观智,对有为法的无我本质有深刻体验,心达到平和中舍,不受得失所动摇。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