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11-9) (总第113)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7.18)

 

用语言去勾来的东西,都不清净

提要:

  • 用语言去勾来的东西,都不清净

  • 一个真正持戒的人,宁愿饿死,也不去勾人家的钱

  • 一产生爱慕心,心被贪心绑住,就会念念不忘,现实得不到,做梦也会想

  • 现在这样爱慕那样爱慕,不想想死亡来临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属于你的?

  • 对于财宝,不能有想得到的想法。偷盗都是从爱慕、贪恋、想得到开始的

  • 乃至于一根草、一片树叶那么微小的东西也要做到不与不取

  • 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不但不能犯戒,也不能不清净

用语言去勾来的东西,都不清净

或者人家有一只表,人家又没有给你看,人家手表脱下来放在这儿,你跑过去,“你这只表这么好啊,多少钱买的?”“450块。”人家刚刚说完么,你自己动手把表拿起来,“这么好啊,哎呀,我倒也想要一只。”人家只好说话了,“哎呀,我只有一只,否则我就送你一只。”(众笑)很多别人送你的东西,都是你用钩子去勾出来的啦,这种都不清净的了。

一个真正持戒的人,宁愿饿死,
也不去勾人家的钱

要我这个老师,摆出种种姿态去勾人家的钱啊,我是不干,我宁肯去要饭去。做人为什么做得这么渺小了?假如我有一天出家了,我绝不会站在功德箱旁边,看见一个来烧香的,“哎,丢点钱,丢点钱。”我绝不说的,我宁愿饿死也不说这个话。

一产生爱慕心,心被贪心绑住,就会念念不忘,现实得不到,做梦也会想

“贪着系心”,一爱慕了,这个贪心把心捆住了,念念不忘,总是想啊想啊。有时候人家看这个人怎么傻乎乎傻乎乎,“你在想什么?”“我也想去买这样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实在太好看了。”晚上做梦,梦里常会满足他白天的愿望,白天想这件衣服、想好吃的东西、漂亮的手表,到了晚上做梦,真会自己很有钱啊,到了超级市场,衣服、手表、吃的东西都在里边,高高兴兴地买了,那么“哇”一笑醒过来,什么也没了。(众笑)

现在这样爱慕那样爱慕,不想想死亡来临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属于你的?

想一想,你现在这样勾那样勾,这样爱慕那样爱慕,等你死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啊?真是做梦了,还醒不过来了!你喜欢好东西、好吃、好穿的,你喜欢钱财,现在祖国是开放政策,你就老老实实到社会上去做生意,将本求利,别在佛门里搞这一套。

对于财宝,不能有想得到的想法。偷盗都是从爱慕、贪恋、想得到开始的

“于诸财宝,不作欲取欲得之想”,对于各种财宝,想把它取过来、得到它,这种想法不能想。你眼睛看到了,你就看看,千万不要动这个念头:“哎呀,我也想要。”凡是偷盗的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开始么爱慕,慢慢么贪恋,慢慢把心绑住了,最后想去拿了,想去得到了,没钱么就去偷了喽。

乃至于一根草、一片树叶那么微小的东西也要做到不与不取

“下至一草一叶之微”,再往下说,乃至于微小得不得了——“一草一叶”这是打个比方,就好像一根草一片树叶那么小的东西,你也不能拿。真正一片树叶,我看,你也不会爱慕,也不会想要这片树叶,因为一片树叶到处都有嘛。可是有一种树叶,有的人还是会偷,什么树叶?人家说是菩提树叶,叶子上的叶肉都空掉了,只有根根脉络,那么上面再画了一个佛像。有人看到人家桌子上有这个,就眼睛盯着看,因为喜欢啊。哪怕它是一张树叶,也不能够爱慕偷盗,因为这是人家的。所以“下至一草一叶之微”,这是形容它小,“亦不与不取”,也应该做到,他没给你,你就不能拿。

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
不但不能犯戒,也不能不清净

“能作受持”,像以上所说的,你能够做到“受持”,能够行持得起来,这才算你持戒清净。有许多情况,虽然不能算你犯戒了,至少来说你不清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不但不能犯戒,也不能不清净,对于别人的东西,一点不能爱慕,一点都不能想:“最好我也有一份。”如果你想了,你就不清净。

今天不偷盗戒给你们讲完了。好,就讲到这儿吧。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5)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问:我们如何统一修定与禅观,例如观生命无常?

答:在开始之前,我们应坐下并放松心情,它很像做缝纫之类的事。当学习使用缝纫机时,首先我们只是坐在机器前熟悉它并感到舒适。若修入出息念,首先我们只是坐下并呼吸,不把觉知固定在任何事物上,只是注意自己正在呼吸,注意呼吸是否放松,以及它是长是短。然后,开始在三点上专注入息与出息。

在呼吸通过鼻孔、胸腔与腹部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当空气进入时,先通过鼻子,然后通过胸腔,最后到达终点腹部。当它离开身体时,开始是腹部,中间是胸腔,最后是鼻子。我们只是注意它,这是开始控制心的方式,觉知入息与出息的初、中、后点上。

我们如此修行,直到它进行得很平顺。下一个阶段是只集中觉知呼吸接触鼻尖或上唇的感觉,而不在意呼吸是长是短,只集中在进与出的感觉。

可能有各种根、境接触或想法生起,这称为“寻”。它带来一些概念,可能是关于有为法的本质,关于世间或其他任何事物。一旦它出现,心会希望涉入它或同化它。若它是善法,就让心取用它。若它是不善法,就立刻停止。若它是善法,让心观察它,轻安会生起。在呼吸进出时心将是明亮与清晰的,这些“寻”思出现,心取用它们。然后它转变为“伺”。心逐渐熟悉禅境,自我策励并同化它。

你正在打坐,突然间脑海中浮现某人的念头——这是“寻”。然后你寻思此人并开始想到关于他的细节——这是“伺”。例如,我们想起死亡的概念,然后开始思维它:“我会死,别人也会死,一切众生都会死;当他们死时,会去哪里……”停!停止并再把它拉回来。若它跑开,打断它并回到入出息念上。持续如此做,直到心是明亮与清晰的为止。

当你继续时,“寻”与“伺”会一再出现。若善巧地观察禅修对象,如生命无常,此时心将体会更深的安止,并起狂喜。有“寻”与“伺”,而那将带来愉悦与狂喜之心。若你以适合自己的禅修对象修习“伺”,你可能会经历寒毛直竖并泪流满面,一种极喜的状态——狂喜生起时,会发生许多不同的事情。

“喜”过一阵子之后,会开始减弱并消失,因此你可再次进行“寻”。心将变得坚定与不动。然后再继续进行“伺”,心将与它合一。当你在修习适合自己性行的禅法,并顺利进行时,无论何时取用禅修对象,心都将变得轻安。来回进行寻与伺,一再重复,狂喜会生起。然后是乐。

这发生在坐禅时,在坐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可起身修习行禅。心在行禅中也可能与坐禅相同。没有任何贪、瞋、掉举、昏眠与疑盖,心将清净无染。

问:这可能发生在任何一种思考的情况吗?或它只能在安止的状态下发生?

答:它发生在心是安止时,而非普通的攀缘心。你以平静的心打坐,然后“寻”生起。例如,我想到刚去世的兄弟。此时心是安止的——这安止不是什么确定的事,而是心暂时安止。在“寻”生起后,我接着进入“伺”。若它是一连串善巧与健康的思想,它将导致内心轻松安适,然后有狂喜,伴随切身的经验。这狂喜是来自“寻”与“伺”,它发生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无须赋予它如“初禅”、“第二禅”等的名相,可以只称它为“安止”。

下一个禅支是“乐”。最后,随着安止加深,我们抛开“寻”与“伺”,心的状态变得愈来愈细微。“寻”与“伺”相形下较粗,因此它们会消失,剩下的只是“喜”,伴随着“乐”与“一心”。当它成熟时,将没有任何东西——喜与乐消失,心是“空”的。那是禅定。

我们无须固著或安住在这任何一种经验上。它们将自然的从一阶进步到下一阶。它意味着心变得愈来愈安定,它的对象稳定地消灭,直到没有任何东西,只剩下“一心”与“舍”为止。

心安止与集中时,这可能发生,那是已达到安止之心的力量。贪欲、瞋恚、疑、昏眠与掉举等五盖将不再出现。虽然它们可能依然潜存在禅修者心中,但是此时它们不会发生。

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何事都别怀疑,疑惑只会增加纠葛。若心是明亮与清醒的,别怀疑此事。只要持续精进修行,别被困在对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它们保持觉知,别对它们起疑惑,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已。

当修行时,这些状态是在进步过程中会遇到的事。觉知它们,并保持放下。无论心是黑暗或光明的,别固著于这些情况上。持续行禅或坐禅,持续注意正在发生的事,别被绑住或沉迷其中。别让自己为这些心的情况痛苦。有时心是喜悦的或悲伤的,可能有快乐或痛苦,也可能有障碍。别怀疑,了解它们只是心无常的情况,一切出现的事都是由于因缘成熟而产生。此刻,这情况正在出现——那是你应该了知的事。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