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2-2)(总第578)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14

把佛法理解成世间上的行善,就不成为佛法了

提要:

  • 在发挥各自观点、看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儒教、道教思想混入佛教思想中,逐渐传播开来了,影响就大了

  • 佛法不学,去学儒教,佛法就要灭了

  • 把佛法理解成世间上的行善,就不成为佛法了

  • 既然是佛弟子,就要遵守佛教的教义教规: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在发挥各自观点、看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儒教、道教思想混入佛教思想中,逐渐传播开来了,影响就大了

佛教最开始的时候,虽然是混在一起,可是这个混在一起还没有发生太不好的作用。为什么?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一开始,法师嘛忙着翻译经典,想听法的人嘛忙着听法,所以这种干扰还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那么等到有相当丰富的经典翻译出来了,大家法嘛也听得多了,再加上听了法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观点,那么发挥自己的观点、看法的时候,难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来,而当他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他的观点早就包含了儒教、道教的思想了。一开始,儒教、道教本来影响不大,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在发挥的时候就把儒教、道教开放出来了,所以影响就大了,造成了后来,佛教大为衰弱。所以后来的人所讲的法、所讲的话、写的东西、写的那些诗偈,都有这种思想。

佛法不学,去学儒教,佛法就要灭了

我们摆摆事实来看,今天——不光是今天,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昨天是前天的延续,时间不会中断的,人的思想也像流水那样一直会流的。

那么今天出现了什么局面呢?很多寺院都在学儒教的东西,所谓《弟子规》、《三字经》,已经出现了儒教覆盖佛教的局面。这个事实使得真正的佛弟子非常操心,许多佛弟子佛法不懂的,可是他们学《弟子规》、《三字经》特别起劲。佛弟子只学儒教,不懂得佛法,佛教就消灭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把佛法理解成世间上的行善,
就不成为佛法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几句话?因为跟我们要讲的法有关系。我们六度讲完了,今天已经讲到四摄法。四摄法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果你不懂佛法,你会跟世间法混淆。有文化的人看了这几个字谁不懂啊?一看就明白,布施就是行善啊,没饭吃嘛给他饭吃,没衣服穿给他衣服穿,就是布施供养,就是做好事呗。爱语嘛也好懂:我给人说好话,鼓励鼓励人,劝导劝导人,总是好的了。利行也是这样啊,我对别人做些有利益的事情,不对别人做有危害的事情。同事也是这样。那样理解,佛法跟世间法就混淆在一起了,就不成为佛法了。

既然是佛弟子,就要遵守佛教的教义教规: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比如说吧,你是中国人,你的丈夫是个外国人,生出来的孩子就不能算中国人,要你自己确定,你给这个孩子参加什么国籍,就算哪个国籍,这是后来人订出来的办法。为什么不能算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头发是黑的,他是黄的,而且他鼻子高高的,怎么看也不像中国人。生下来的时候,这个种子是外国人的种子。当然了,这是打打比喻。

那么在佛门里边既不像释迦佛的弟子,又不像孔子的弟子,又不像太上老君的弟子,我说句笑话:那么你自己说吧,你算哪一家的弟子?你说:“我是佛弟子。”就算你是佛弟子,那你要遵守三皈依戒,每种宗教要依照每种宗教的法规法则,佛教是“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6)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问:我们应闭上眼睛排除外缘,或应看着事物并处理它们呢?

答:当刚开始修行时,应避免太多感官输入,因此最好闭上眼睛。别看可能干扰或影响我们的对象,加强心的力量。在心够强壮时,就可睁开眼,无论看见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此时睁眼或闭眼都无妨。

当休息时,通常会闭上眼睛。闭眼坐禅是行者的安歇处,我们从中得到享受与休息。但当无法闭眼时,我们能处理事情吗?我们闭眼打坐并从中获益,而当睁眼时,则可处理遭遇的任何事,事物不会失控——我们不会有任何漏失,基本上我们只是在处理事情。只有在回到坐禅时,我们才真的是在增长智慧。

这是增长修行的方式。当它达到圆满时,此时无论睁眼或闭眼,它都会是一样的,心不会改变或脱轨。在一天早、中或晚的一切时中,心的状态都将相同,没有任何事能动摇它。快乐生起时,我们了知:“它是不确定的。”然后它通过。痛苦生起时,了知:“它是不确定的。”而它也一样会过去。

在禅修中,我们将遭遇各种心理活动与烦恼的生起。正确的见解是立即放下一切,无论快乐或痛苦。虽然快乐是我们所欲,而痛苦是我们所不欲,都了知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会经历的事。

快乐是世间人所欲求,痛苦则非人们所欲。涅槃是超越欲与不欲之事,在涅槃中不涉及任何欲求,并无想要得到快乐、解脱痛苦或想要超越快乐与痛苦。那便是平静。

六、它是什么?——阿姜查的禅修

阿姜查对于禅修是采取一种单刀直入的态度,且建议人们别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经验,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不寻常或特殊。在一篇早期的传记中,他描述一天晚上所发生禅修经验的连串转变。他感到身体扩张并爆炸开来,伴随着巨声,当它结束时,他问自己:“那是什么?”

答案立即在他心中呈现:“法尔如是。”那为他解决此事,它成为他趋入禅修的方式,并为他的修行带来不可动摇的特质。

七、别沉迷于安止

年轻时,我曾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平静。我会坐下来修定,但心却静不下来。它狂野放肆,无论我如何尝试把它拉回来都无效。若它真的回来了,也待不住。

别沉迷于安止也别沉迷于散乱

怎么办?我应停止呼吸吗?我会试过屏息,尝试迫使心停止乱动,但它还是会动。于是我屏息更久,但屏息愈来愈久唯一可能的结果是,我最后将窒息而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感觉禅修受到声音干扰时,我用蜡封住耳朵。我真的把它们塞得很紧,好让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这看似是个好办法——再也无外来声音能干扰我。但我开始想:若不听或不看任何事是成佛之道,那么聋人与盲人应该都已开悟,全聋者早该成为阿罗汉。

因此,我持续思维此事,直到获得一些了悟为止。我了解到,只试着把事物挡在外面,无法真的保护我,因此我停止那么做。我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的执著,因此我现有很多遗憾。想到过去刚开始禅修的方式,那时的我是多么愚痴,我真的觉得很糟。我为了脱离痛苦而修行,但却只为自己招来痛苦,结果是我从未曾有过平静。

在心转为安止时,会很快乐,若因而得到数日平静,我们觉得那真是值得高兴。然后有一天,突然间觉得如坐针毡,我们坐不住,什么事也不能做,心是如此狂乱不安。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它不再像以前一样,过去那几天是如此平静,我们忍不住会期待那个经验再回来。

就在这里我们迷惑了,心的情况会改变,它们不是固定、确定与可靠的,那是它们的本质,一直都是如此。太阳底下无鲜事,没有什么事是不同或独特的,它们都受制于这些相同的特质。我们必须持续观察心的反应,它喜欢一些事物而讨厌其他事物的方式。当喜欢时,我们感到高兴,这种高兴的感觉只因迷惑而产生,而非因我们是对的。

你若是安止的,别沉迷于它;若是散乱的,也别沉迷。佛陀教导我们别陶醉其中,这适用于一切经验,毫无例外。若总是想要更多,则我们总是处于混乱的情况中,因此,佛陀说只在止禅中并无智慧。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