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二、盗戒摄修(8-13)(总第187)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2.18

多求的人,被世人看不起

提要:

  • 供品每人一份,一模一样,不能分得不平等,也不能贪心多拿

  • 好东西不要一个人躲在房里吃,供众功德最大

  • 多求的人,被世人看不起

  • 为佛门做事还要拿工资、提要求,实在不像佛弟子

  • 少欲少求,人人都赞叹、看得起

  • 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去

  • 真正修行的地方,往往去的人很少,进了佛门还追求钱多、贪享受,就失去了佛门的清净

  • 忙着多求,没时间修戒定慧,一切将来安乐的因都败坏了

供品每人一份,一模一样,
不能分得不平等,也不能贪心多拿

分供品的时候,每个人一模一样,平等。而不能够:我跟你好,我分给你;我跟你怄气,我就跳过去,不分给你。那你也太小气了!小心下饿鬼道。也不能有贪心,有些老太太好心是好心,不过好心里边带了一点贪心,她不懂规矩,分供品的时候,“我还要。”给了你,还要干什么?这是贪心。她也是好心,想拿一粒给家里孙子吃吃。那么给你的一包,你分给你孙子吃好了,不准要两分。佛门讲平等,也不能贪,也不能小气。

好东西不要一个人躲在房里吃,供众功德最大

所以我经常劝你们同学们,好东西不要一个人躲在房里吃,否则下了饿鬼道,够你苦的了。好东西嘛,拿出来大家分来吃,供众的功德最大了。

多求的人,被世人看不起

还有两句话,很好解说的。“多求世轻鄙,坏灭安乐因”。这跟上面有联系,怎么看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怎么看一个人的品德?多求的人,世俗上的人就会看不起你:你贪心也太厉害了,你求也求得太多了。

为佛门做事还要拿工资、提要求,实在不像佛弟子

现在佛门里边也是多求啊,简直不像修行人,简直不像佛弟子。听说有个居士林,想找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干点事情,还出工资,当然招的也是信佛的。这个人提出要求:三千块钱工资还不够,还要给我买一辆摩托车。多求啊。一听到这个话,谁看得起他啊?

少欲少求,人人都赞叹、看得起

为什么我们文殊院人人都赞叹,人人都看得起?因为咱们来这儿十年都不拿工资。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这一次有一个同学回家,对光荣爸爸光荣妈妈总要孝敬孝敬,所以拿出一个红包,给他爸爸妈妈一千块钱。妈妈就奇怪,“我知道的,你们一个月只有六十元零用金,你哪里来的钱?”当然喽,几年累积起来也有好几千块钱了。

我们是少求啊,不多求啊,所以人家都看得起我们。

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去

佛门里边,从前老人还有一句很好的话: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去。为什么这个庙很苦哇?因为他们一天到晚修行,不去化缘。为什么这个庙很富哇?因为他们从不修行,他们在干什么?赚钱。现在佛门里最容易赚钱的就是做佛事,超度死人,那是排队都排满了。

真正修行的地方,往往去的人很少,进了佛门还追求钱多、贪享受,就失去了佛门的清净

还有,真正修行的地方,去的人很少。我们这儿来的人就很少,一般来的都是在家居士年轻人,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有原因。因为别的佛学院不收居士的,只有我们收居士,所以都来了,还算好,也不求享受,是为了求法。现在人往往是打听,哪个地方衣单费最高,就往哪个地方跑,谁肯来这里啊?现在有的寺院,前几年我听说衣单费八百块,还没有什么人去,现在衣单费可能一两千了吧?衣单费高了,人家都去啊。

这种多求造成社会上人说闲话,“我看现在佛门也没有什么清净,看来看去也跟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嘛。”听听这句话就知道了:多求世轻鄙。

忙着多求,没时间修戒定慧,
一切将来安乐的因都败坏了

“坏灭安乐因”,一切将来使你安乐的因全都给你败坏,全都给你灭掉了。多求的那些佛弟子,他们还有时间去修戒定慧吗?什么叫安乐因?安乐因就是戒定慧。你去多求,忙得这个样子啊,即使你求来了,你的戒定慧也给你坏灭了,值得吗?人生几何啊,生命时光难道不珍贵啊?

好,今天讲到这儿。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8)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九、高远理想与日常挫折
——一位年轻比丘与阿姜查

当一位年轻比丘初次来到巴蓬寺说要会见阿姜查时,他自以为是个有能力的禅修者。他谈到和不同禅师相处的经验,觉得自己一定给大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姜查没说半个字,而是离开座位,趴在地上,开始像狗一样开始四处嗅闻。这个年轻人了解阿姜查可能试图告诉他什么事。

他留下来进行修炼,不久后开始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且生活枯燥缺乏乐趣与意义。他相信自己再也笑不出来,因此去找阿姜查。

阿姜查告诉他:“你就如一只幼小的松鼠,看见成鼠爬树且在枝头间跳跃,也想要那么做。因此他以一只脚爬出去却失去平衡,然后‘砰’的一声掉到地上。母鼠捡起它,将它带回树上,但它仍想要跑与跳。它再次行动,然后又‘砰’的一声掉在地上。”阿姜查继续这故事,描述可怜的小松鼠一再地掉到地上,直到这个认为自己再也笑不出来的比丘,笑得在地上打滚为止。

之后他再次为自己的无能,达不到心目中出家生活与禅修的高远理想而沮丧,尽管他已尽一切努力去持戒与辛苦修行。他去见阿姜查表达自己的挫折,阿姜查告诉他一个故事。

“过去曾有只驴子经常听到蟋蟀唱歌。驴子心想:‘能像那样唱歌该有多好!’它问其他动物,蟋蟀的秘诀是什么?它们告诉它,蟋蟀喝露水。

“因此,它每天早上都去舔草上的露水。终于有一天,它开口唱歌,但它仍像驴子般发出刺耳的叫声。”

第六部成道
一、彻底解决问题

无论人们是何种性行,可能有贪、瞋、痴、慢或其他烦恼,佛陀都教导他们如何修行,以减少这些事,终而彻底解决它们。这是一种最好的知识,在世间知识的学科中,各式各样的人研究各种事物,并获得各种知识。有些人达到较高的位置,便认为自己很重要,结果是人们因而无法和睦相处,社会也变得不和谐。这是外在知识与学科的方式。

只要有生就一定会有死

在佛教的方式中,我们愿意聆听事物的实相,并试着去了解什么是真实与正确的。那意味着什么?它的目的是解决我们的问题。修行佛法是为了解决我们在世上经历的一切问题,包括自己与他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任何一种今日人们面临的许多与困难的问题。

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佛陀教导我们解决它们的真实与究竟的方式。事情的真相、真正的答案是,没有任何人在解决问题,且没有问题:因为没有人在解决问题,所以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是它的根柢,若有某个人在解决问题,就会有许多问题,事情将会没完没了——那是世间的方式。

在佛法的方式中,我们说没有任何人在解决问题,且没有问题。那是我们能彻底解决它的方式,是趣入涅槃之道。若有某个人在解决问题,那将一直会有问题。若我们察觉问题,那么就有人在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这里的情况非常简陋,我们很少淹水,因为没有水坝。现在贫穷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由于人们种不出足够的粮草,因此四处都筑起河坝来,许多树都不见了。每逢大雨,河水都溢出水坝,它必须泄洪,如此一来,下游的村庄与城市就遭殃了。在过去,我们顺应自然,河水均匀地流动,不会淹水。像这样,只要有进步,某种损失亦随之而来。

若什么事也不做,人们因贫穷与欲求而痛苦;若采取减轻它的做法,又衍生出其他一些苦恼。这个世间就是如此,没有任何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它的办法。唯一可能彻底解决的情况是:没有问题,以及没有解决问题的人。结束!

我们该怎么做?生到这个世间,我们都面临许多困难。由于世上聚集如此多的生命,因此不和与混乱是必然的。佛陀说只要有问题,只要有解决它们的人,只要有人在解决问题,就一直会有问题。只要有生,就会有死。

我们大多偏好生,不需要去寻求死,因为它自动和生一起来,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无论多么不希望有死,它总是尾随而来,那是自然的真相。但它却很难被接受。我们有这种感觉:“对于生我很高兴,但我不想死。”或若必须死,那让别人先死,我们最好晚一点,让我们活得愈久愈好。但活那么久不会很痛苦吗?我们总以为活很久会带来快乐,那真是愚痴的想法。它就如入息与出息,你若认为只要生不要死,那么试着在呼吸后停止吐气看看。

何者较有价值,吸气或吐气?想想看!它就如出生与死亡。你如果说吸气比较重要,那么试试只吸气不吐气看看,能维持几分钟?或者认为吐气比较重要,则再试试吐气而不吸气看看。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