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44-2) (总第243)

───────────────────────────────

傅味琴 讲于苏州 2017.6.3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次念)

(皈依愿)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三次念)

(皈依戒)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菩萨把所有众生都看成是独生子

提要:

  • 自己信佛了,还要让全家人都信佛

  • 有信心,内心亲近,加持才有作用

  • 求别人加持不如自己好好修行

  • “布”是广布,不管哪个众生有困难都去帮助,才叫布施

  • 信外道,对佛菩萨没有恭敬心,加持也难起作用

  • 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菩萨把所有众生都看成是独生子

  • 布施要广,心要平等,尽量不要使人家失望

  • 一切众生皆父母,出门多准备点零钱,看见乞丐要布施

自己信佛了,还要让全家人都信佛

再比如说,你为了儿子的幸福,请我给他加持加持,他不信佛,这加得进去吗?所以你们要得到三宝的加持,要全家信佛,光是一个人信佛,可能没有什么作用,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没得。你信了、我信了、他信了,这是加得进去的。你信了、我信了、他不信,对他加得进去吗?

有信心,内心亲近,加持才有作用

有些人信么不信,或者仅仅口头上说信,一点没有事实的表现,那么求我加持加持——他不应该求我加持,应该求你加持,他是你的儿子,母子关系是非常亲切的,有亲情。我加持不起作用,你加持才有作用。

求别人加持不如自己好好修行

其实你也用不着请我加持,你直接请佛菩萨加持,那不是更好吗?自己不好好修行,不向佛菩萨求,一不对么求我加持。

你跟你的孩子有亲情,我跟你的孩子没有亲情,心不亲切的,那还不如你给他加持。自己不修,不修就没得,看别人有,就投机取巧,“请你给我一点。”所以最要紧的是你们自己修,求加持可以,没多大作用。《地藏经》里说过:七分功德六分自利。你做七分功德,你想加持给这个人,六分还是你自己的。这是我对加持的一点解说。不要老是依托在请老师加持,要自己好好修行。老师跟你的亲戚朋友毫无关系,有距离、有隔膜,这个亲戚、儿女是你的亲戚、儿女,要你给他加持才好呀。

“布”是广布,不管哪个众生有困难都去帮助,
才叫布施

上次给你们讲到布施,“施”是自己有的给别人,“布”是广布。你待自己儿女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叫施,不叫布施。所有的众生有困难,我只要能力够得上,谁有困难我帮助谁,不计较是不是我亲戚,那才叫布施。

信外道,对佛菩萨没有恭敬心,加持也难起作用

有的亲戚信耶稣教,根本不理睬我的,他是求耶稣的。像我这样信佛教,经常有人来请我加持,有的连面都没有见过,只写一张条子来,“请老师加持。”比如说“王阿毛”,上海一共有17个王阿毛,(众笑)你叫我加持哪一个王阿毛?那么总要见见面啊,“哦,是你这个王阿毛叫我加持。”见面都不见面,光是你替他来求加持,你有恭敬心,他有恭敬心吗?如果他也有恭敬心,为什么不亲自来呀?

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
菩萨把所有众生都看成是独生子

我们知道母爱是伟大的,我今天明白了,母爱是伟大的也是自私的,她只替自己儿子考虑,从来不替人家受苦受难的儿子考虑。自己的儿女受苦了,她就关心,别人家的儿女受苦了,她就不关心了。信佛就是要改变思想,菩萨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自己唯一宝贝的儿子。

布施要广,心要平等,尽量不要使人家失望

所以布施要广,要尽量不使人家失望,人家有苦恼,希望你帮助他,那你要帮啊。比如昆山有一个庙很大,庙门口都是要饭的,每一个要饭人都希望你帮助他。你给了一个不够的,所有要饭的人全都给,那样心就平等了。

一切众生皆父母,出门多准备点零钱,
看见乞丐要布施

从前还发生一件笑话。叫花子管他要一点,他说:“我没有零钱。”叫花子说:“那么我找给你。”(众笑)不说笑话,一切众生皆父母啊,不是今世的父母,也是过去世的父母,六道轮回谁搞得清楚啊?所以你们以后出去,最好多准备一些零钱。我出去,口袋里都是零钱。如果你不准备零钱,全是100块,你舍不得的。(众笑)换成十块钱,那么看见叫花子么布施布施。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深入经藏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小业分别经学习录(28)

──德雄尊者编译

有智慧的原因

接着佛陀回答须婆的第十四个问题:

“年轻婆罗门,在此,某个女人或男人前往拜访沙门或婆罗门,请问说:‘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什么是应当从事的?什么是不应当从事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损失与痛苦?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由于他如此地从事与完成这样的业,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投生于善趣天界。如果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善趣天界,而是回来人间,那么,无论再度投生在哪里,他都会有智慧。年轻婆罗门,这是导致有智慧的方式,也就是──前往拜访沙门或婆罗门,请问说:‘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什么是应当从事的?什么是不应当从事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损失与痛苦?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 

关于“请问了这些问题能导致人有智慧”这一点,如果纯粹只是请问这些问题,那还不足以使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问过了这些问题之后,还必须依法实行,才能产生智慧,摩诃俱絺罗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过去在胜莲华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听到胜莲华佛宣布一位比丘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他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亲近佛陀与十万位比丘,供养饮食七天,并且在最后供养他们每人三件袈裟。

要达成这种心愿就必须学习三藏圣典,研究注释及疑难之处,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十万岁,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积上述的那些波罗蜜,这是要在证得阿罗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摩诃俱絺罗尊者过去生中就是如此实行波罗蜜善业,以期达成自己的愿望。

在最后那一生,摩诃俱絺罗出生于舍卫城的一户富有的家庭,父亲是阿摄拉亚那,母亲是旃陀瓦第,他精通于吠陀典。后来他听闻佛陀说法,因而出家精进地修行,并且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由于他经常向佛陀与同修的比丘们询问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无碍解智。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大方广经》中宣布他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在那部经中,摩诃俱絺罗尊者对舍利弗尊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非常深入、奥妙的回答。在不同部尼诃耶当中,还有数则摩诃俱絺罗尊者与其它杰出尊者之间的讨论。舍利弗尊者相当敬重摩诃俱絺罗尊者。在《长老偈》当中就有三首舍利弗尊者赞叹摩诃俱絺罗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颂,这些偈颂如下:

寂静与自我节制,

智慧言语与调伏,

他震落邪恶之法,

犹如风震落树叶。(第1005偈)

寂静与自我节制,

智慧言语与调伏,

他拔除邪恶之法,

犹如风拔除树叶。(第1006偈)

寂静而安稳无忧,

清净而毫无垢染,

持戒良好的智者,

他是止息众苦者。(第1007偈)

由摩诃俱絺罗尊者的故事里我们了解,经常向有智慧的人询问“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这些问题是导致自己有智慧的因缘。

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与“不善”是很重要的。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瞋恨、具有正见。这十件事是善的、无可指责的、应当从事的、做了之后会带来长期的利益与安乐的。有智慧的人了解业果法则的必然性,因此积极地避免造作不善业,努力从事善业。由于自己理智的从事而利益了自己与别人,将带给自己与别人长久的快乐。佛陀将这种人比喻为从光明之处走向光明的人,因此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想成为这样有智慧的人,就应当经常亲近智者,询问上述那些有助于增长智慧的问题,然后尽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行。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做的任何向善、向上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肯定会在善业力成熟的时候带来丰硕的果报,乃至令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杂染,得到究竟清净与安乐。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