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也要庄严,不能缝得乱七八糟
比如咱们现在坐垫都是方形的,有些庙坐垫拜垫都是圆的,这个套子全是小布拼起来的,而且拼得很整齐,有的还拼出莲花来。当初佛在世的时候,比丘的袈裟就是碎布拼起来,不是整块的,是一条一条的。捡来的布,颜色不同,拼起来也不庄严,所以要染色,全部染成一种颜色,再利用布的长短不同,拼成袈裟,长的么表示功德,短的么就是警惕一下,别背了罪过,袈裟就是这么个意思。能海上师当年穿的衣服很庄严,其实你细细看,也是打补丁的,可是虽然打补丁,你看不出来,既要庄严又要穿百衲衣。
佛教导比丘托钵乞食,不得耕种贸易
第二个依靠,吃怎么办?乞食。比丘是应该乞食的,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从来没有乞食过,都是丛林制,居士要供养么就到庙里去供养。假如居士没供养呢?那么庙里自己耕种,中国风气就是这样。特别是从前禅宗很普及,出现了“农禅”,一面务农,一面坐禅。有个禅师特别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说:如果我有一天没有到农田里种田,我这一天就不吃饭。可能佛的制度里没这一条吧?
解放以后,由社会环境的关系,认为劳动是光荣的,特别提倡出家人要劳动,用劳动改造世界,所以出家人耕种,一直流传到今天,还是在提倡农禅。其实提倡“农禅并重”的人,你自己有没有拿锄头去耕田啊?《佛遗教经》里特别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我今天是给你们讲佛法,所以我必须如实而说。
把种菜看得比弘法重要,修行人都变了菜农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这么一个地方,请我们去弘法,出现的怪现象特别多。我们几个同学去了以后,开头几天对我们还好,后来这个当家提出来,菜园子里种了这么多菜,要我们学生也要去劳动劳动,浇浇水啊等等,我想这是随缘喽,在家居士么应该参加一些劳动培培福喽。后来弘法的事情也不谈了,说么说请我们去弘法的,就每天叫我们同学去当菜农,那么吃不光咋办?吃不光么卖掉,那不是道道地地的菜农了?
一切都要依戒依法,好事也要依佛制办
后来我就有意见了,那么总算这个当家发了通知,通知居士们来听法。开头还有一些人来,后来越来越不对了。来了一个和尚,他称自己“我是当家”。咋搞的呢?意思就是说:原来的当家不在了,他叫我来替代他。而且据大家的反映,这个和尚看见我们来了,居士也来了,他经常跟居士沟通,沟通到后来,跟着到居士家里去,干什么?一千块钱做一趟佛事。后来有群众反映:这个人怎么老是喜欢动手动脚的?太不像样。
那么我讲法嘛,他躲在隔壁房里听,后来听法的人少了,咋回事?居士反映,“虽然发通知叫我们来听法,忽然他又来一个通知:明天带着你们去朝五台山,每个人付两千块钱。”那变了旅行团。后来我们只能走了,因为再搞下去没有意义了。
当然喽,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讲这些事情,就衬托了一点:违反佛制。不管你是好事坏事,好事也应该按照佛制办。
长期以来,托钵在中国很难行得起来,
即使有人想托钵,也是困难重重
汉地有些年轻的出家人,他个人想实行托钵,也是困难重重。我当年在九华山佛学院的时候,有个年轻人,相貌也很庄严,又有文化,他发心三步一拜去朝山。我说:“你没有钱咋去朝山?”他说:“有没有钱有啥关系啊?我又不住旅馆。”我说:“你住哪儿?”“农村里有草堆堆,我往里边一钻,里边暖和得很,睡醒了再钻出来。”我说:“你吃饭咋办?”“吃饭托钵。”
结果托钵么遇到了困难,一托钵,人家来看:“这么一个庄严的小伙子,怎么当和尚了?”还托了一只钵,他们称碗,“是不是太苦恼啊?”所以旁边人不是在他钵里丢饭,而是丢钞票,那不叫托钵,应该叫“托钱”。他连忙叫:“我不要钞票,我不要钞票,我要吃饭。”人家还是丢钞票,意思你有了钞票么自己去买啊。在东南亚国家,还实行托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