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4-5)(总第604)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18

自身能修行,众生跟你在一起,耳濡目染,心里就起变化,这叫精神感染

提要:

  • “要么出家,要么成家”,受了这种思想影响,不想出家的,就退心回家了

  • 常住修行才有保障,小住来来去去,冷冷热热,不知什么时候能成佛

  • 天天忙学法修行,发菩提心忙度众生,成就自然有保障

  • 在菩提心事业里,哪怕帮厨、扫厕所,功德都很大

  • 自身能修行,众生跟你在一起,耳濡目染,心里就起变化,这叫精神感染

  • 身口意的行为都对大众有影响,给别人好的影响,功德无量;给别人坏的影响,罪过无量

“要么出家,要么成家”,受了这种思想影响,不想出家的,就退心回家了

这个人的亲戚还好一点,他也不反对别人出家,他跟这个晚辈说:“你要么出家,你要么赶快结婚成家。你现在既不出家又不成家,你这样学佛,算什么名堂?”这就是中国佛门的思想:两种思想,佛教思想、儒教思想都抓,说起话来,脚踏两条船,去教育人家,也是这么脚踏两条船:“你要么出家,你不想出家嘛就成家。”难道我不想出家,我不成家,就活不下去了?我看他呢,受了这句话的影响很深。等到学法修行,一放松,没劲了,退步喽,那么想起来了:我也不想出家,既然不出家嘛就成家。所以回去了,修行也不修了,佛法也不要了,要老婆了。

常住修行才有保障,小住来来去去,
冷冷热热,不知什么时候能成佛

你们来参加常住,这是对你将来证果成道的保障。你们应该要明白:小住的人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冷冷热热,热热冷冷,像生了冷热病一样,这种人三大阿僧祇劫能不能成佛,我看释迦佛也不给他打保票。当然我也不能完全说丑话,好话也说两句,你们小住的人总比一住不住的人好得多,(众笑)总比天天在家里搓麻将的人好得多。但是跟常住比,常住非但了生死有保障,证阿罗汉果也有保障,成佛也有保障。

天天忙学法修行,发菩提心忙度众生,
成就自然有保障

为什么说连成佛都有保障?成佛要发菩提心,成佛要度众生啊,你回家了怎么发菩提心?怎么度众生啊?只有常住在此地,天天听法,天天发菩提心,天天这么忙,年初一忙到年三十,忙点啥呀?就是为了度众生啊。

在菩提心事业里,哪怕帮厨、扫厕所,
功德都很大

即使你们到厨房里去煮饭帮厨——到修行的地方帮厨,跟世俗上厨房里做厨师两样的,世俗厨房里的厨师都是大胖子,你们这样胖不起来的。你们这不仅是在帮厨,也在累积菩提心功德啊。你们在干菩萨事业,来听法的这些众生,总要吃饭吧。就拿我老师来说,你不给我吃饭,我讲法讲不动的。我年轻时候听法师讲法,就听到这么一句话,“在丛林里干哪种工作功德最大?一种是厨房里烧火煮饭,还有一种,厕所里去除粪,这两种工作功德最大。”你们想不通,我是想得通,因为人最重要的就是吃饭、大便,不吃饭能修行吗?不到厕所里去除粪,粪潽出来咋办呢?满地都是粪,你还能修行吗?所以最苦的工作就是最有功德的工作,在最苦的地方修行,修起来特别快。

自身能修行,众生跟你在一起,耳濡目染,
心里就起变化,这叫精神感染

虽不教彼修,相续亦随转”,大家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虽然没有教他怎么修怎么修,可是他跟你在一起,也会受影响受感染的,这种感染就叫精神感染。这种精神感染不可小看呢,精神感染怎么来的?眼睛里看见,耳朵里听到,心里就在起变化,这叫精神感染。

身口意的行为都对大众有影响,给别人好的影响,功德无量;给别人坏的影响,罪过无量

精神感染是无意识的模仿。人都有模仿性,一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不学也会的。你只要把他度进来,你没时间去教他,你自己天天在修行,他在旁边看看,他也会的,这就叫无意识的模仿。

当然好的方面也会模仿,坏的方面也会,一样的。所以你们在佛门这么多的同学面前——有的还是新同学——你天天做好榜样,他就受你好的影响,那么你功德无量;如果你做了坏榜样,他受你坏的影响,那么你罪过无量。在佛门里哪有可以随随便便的?大众会受你影响的。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教你通古

教你通古 (176)

初次说法⑧


“这就是八圣道。各个阶梯均按顺序而设。首先是正见,必须将怀疑、误解或成见统统置之不顾。这才能够觉察出永恒与无常之间的差别,才能看到假象背后的真相。接受真谛的态度,应该认识到对它的需要。这就是第一阶段。

“正思维。这是一种欲达大悟的意志决心。它的基础是自我修行,以及觉察出达到大悟的可能性。这是第二阶段。

“正语,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不允许使用不慎之语、诽谤之语言、辱骂之语和刻薄之语,只允许使用友善,纯洁和有意义的词句。这是第三阶段。

“正业。行为举动必须无可指责,高尚而清净,这是不可不做的。现在开始,将所有想得到好处、利益的念头全部灭除,因为动机与行动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不许报复,修行时不允许有冲动、不允许有出于爱、恨而导致的行为。每一行动都必须由身体内部的佛法来导引,它不论对谁都是公平一致的。各种行动必须遵从这种佛法,其最高的表现就是爱与怜。那时你就会很快地发现什么行动符合佛法,什么是亵渎它——凡是不去追求利益、便宜的人都会受到赐福。这是第四阶段。”

(摘自《释迦牟尼的故事》[英]亚当斯·贝克夫人著赵炜征译)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