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高洁大行

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43-1) (总第344)

───────────────────────

成就别解脱戒体之十一支颂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4.9.9)

有了自尊、自信,才能修菩萨法,一切功德都能产生。否则,样样不敢挑起来,佛教就没有希望了

提要:

  • 要修行清净、树立法幢挑重担,就要修好高洁大行

  • 有了自尊、自信,才能修菩萨法,一切功德都能产生。否则,样样不敢挑起来,佛教就没有希望了

  • 魔道始终要破坏佛教、反对佛教,这是他们的习性

  • 把自卑看成是对的,把自尊看成是傲慢,受了愚痴教育的影响就是这样颠倒

  • 跟愚的人没办法讲得通,因为他只认可愚的道理,不认可正确的观点

柔顺不恼       虽自尊而不傲慢于人

“成悲和顺”七者调柔观己过

清定上师说:七者持戒

讨论:用戒律将己调柔,并观己过失,调人先调己

要修行清净、树立法幢挑重担,
就要修好高洁大行

我今天讲《高洁大行品》的第七条。修行人怎么样提高自己,怎么样修清净,怎么样能够挑重担,广大地树立法幢,那必须自己要有能力,这个能力怎么培养呢?就是我们《高洁大行品》的十一条内容。

有了自尊、自信,才能修菩萨法,一切功德都能产生。否则,样样不敢挑起来,佛教就没有希望了

今天继续讲第七条,“七者调柔观己过”。第六条是讲布施。菩萨法,修布施要修大布施,修大布施必须要有自尊心,有自尊的人一定有自信,没有自尊的人,自信也谈不到。在智慧的宝库里,第一颗珍珠就是自信。有信心,一切功德就会产生,没有信心,样样都不敢挑起来。看得起自己,就不会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看不起自己的人,低三下四,他也心甘情愿。

如果佛弟子全变了自卑、低下的人,佛教就没有希望了。如果刮起了这么一阵风,使每个佛弟子自尊心下降、自卑感笼罩,这种风就是黑风。黑风一吹,就飘到罗刹鬼国,佛弟子的法身慧命就被全部吃光。

魔道始终要破坏佛教、反对佛教,
这是他们的习性

罗刹它有一个习性:要吃人的。魔王波旬,本来你做你的魔王,释迦佛度众生关你什么事?可是他有一个习性:就要进行破坏。

昨天我们路上看到,这只小狗又在拱土翻土,它大概闻到什么气味,这么脏的土里也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它拼命的拱出来吃,我们估计是粪便。把它推开,它偏不肯走,气力很大,一动也不动。后来有人说了一句话:狗喜欢吃粪,这个是改不了的。为什么改不了?就是习气关系。魔道、外道始终是破坏佛教、反对佛教,它改不了,也是习气关系。

把自卑看成是对的,把自尊看成是傲慢,
受了愚痴教育的影响就是这样颠倒

我们今天弘扬正法,按照佛的教导来教育众生,我们明明讲要自尊,在某些人看起来,这是傲慢,他们把错的看成是对的,那么对的当然是看成错的。他们把自卑认为是对的,那么你自尊,他们就说你傲慢。为什么会这么愚痴?因为这些人一向是不受佛陀的教育,他们受什么教育呢?受愚痴的教育。受了这个影响,一代传一代,根深蒂固。

跟愚的人没办法讲得通,
因为他只认可愚的道理,不认可正确的观点

愚的人不会同意你的正确观点的。人们常讲:“跟他讲不通,讲不通,没办法讲。”为什么讲不通?愚啊,愚人你能跟他讲得通?

昨天晚上来了一个女的,你们看见她都害怕,她说:“我是来当老师的。”愚人乱七八糟,也不弄弄清楚:谁请你来当老师了?后来你们两位辅导老师找她谈话,结果没谈多久,出来跟我说,“哎,讲不通讲不通,没办法讲。”愚人的火气特别大,他错了,你不能说他错,你说他错,他就要冒火。那么两三句一说,几乎要吵架了,这些人讲不通啊。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九二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八七问:修三忍之理.有何要义?

答:一,修耐怨害忍之理:摄要言之,怨害谓打杀及损名利受用等,重在观能害之人,是否能自主,彼实不能自主。加害由嗔,嗔由宿习(未离烦恼种子),对境非理思维,如是等缘合,虽欲不嗔不能,欲不作加害行为亦不能。由是损自安乐,生起剧苦。故彼能害之人有如烦恼之僮仆。凡缘生法,即有为法,皆无自在(外道昧此,或谓天主自在,或谓神我自在),须依他起,依他自在。如禾麦缘合,虽欲不生,亦不可得,故于不生,不得自在。禾麦之生,若得自在,则不待他缘,即自生矣,如是则禾麦应时常生(堕常),或竟不生(堕断)。故禾麦依水土时间等缘和合,催迫令生,一切有为法,莫不如是。嗔心亦尔,被迫而生,如是知被能作害者,乃被嗔心烦恼所迫而然,实无自在。彼若真有自在,则已达离烦恼离苦得乐矣,而实不然,故知彼无自在。又彼之自在心为何?自在者,谓如欲之义。一切有情若自在者,所欲必为安乐,而彼非纯乐无苦,故知彼无自在。经说:“设若有情名自在,观彼有时亦自害,岂彼于己尚不爱?故嗔恨彼不应理。”

二,修安受忍苦之理:入行论说:“乐因为少许,苦因极繁多,若果已熟,嗔之何益?当以苦为道用,苦为教授。”又说:“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倘太娇惯,虽微小苦,亦极难忍;若娇太小,虽大痛苦,亦能耐故。”值末法时,苦如云雾,弥漫世界(学法者苦),不知苦为道用,则生怯弱,退悔中辍之过患,皆所常见,故应破除于苦不喜之理。反观外道为殉邪见,跳岩投火,尚甘之如饴,今求圆满菩提,何能不忍。

三,修法思胜解忍之理:法思胜解之境,摄有取舍之境:谓于善恶因果,应知取舍;信境(摄欲境):谓对三宝加持及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力,以信欲同为胜解故;证境:谓二无我,以圆满证得二无我,即证灭道二谛,亦即证无上菩提;修习境:(摄闻思境,以闻思修相连,闻思即修习而作故)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于上所说诸境,须无偏废,而修胜解。若生胜解,由此得证无上菩提,故应于其修胜解而生坚忍。如听经,或修法一座,即其安受苦忍,及法思胜解忍。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