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虚空观开示

虚空观开示(10-6)(总第52)

────────────────

傅味琴 讲于2001年5月31日

为了度众生,娑婆世界再苦,也应该忍受

提要:

  • 佛弟子怎么能抛弃众生?只要是有缘的众生就要发心度

  • 世俗上人尚且知道要报恩,何况是佛弟子?何况是发大乘心的人?

  • 能思维父母众生对我们的恩,就应该担负起报恩的重担

  • 为了度众生,娑婆世界再苦,也应该忍受

  • 死后要去净土尽管去,在活着时要发发菩提心,度苦难的众生

  • 发菩提心的人,为了度众生,求药师佛加被消灾延寿,准灵

  • 菩提心力量最大,能使你快快断烦恼、消除业障

  • 发菩提心的人心胸宽广,一切为众生,天天法喜充满,自然健康长寿

佛弟子怎么能抛弃众生?
只要是有缘的众生就要发心度

你抛弃一个朋友都不应该,何况我们周围的众生又有父母,又有亲属,又有老师,又有同学,又有朋友,还有邻居,你能随便抛弃他们吗?你是一个佛弟子啊,有缘就要度啊。

世俗上人尚且知道要报恩,何况是佛弟子?
何况是发大乘心的人?

“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犹不应为。”我年轻时候常听到,我的舅妈对我的舅舅“叽里咕噜”尽说闲话。我的舅舅老实得不得了,一辈子只做一件工作:专门替煤气公司抄煤气表。老了退休了,两只袖子一缩,不是在马路上看马路嘛,就是在门口站岗。被我舅妈“叽哩咕噜”,他讲话嘛又不会讲,一副样子,“呀呀呀”(做生气的样子)。我的舅妈看见他这个样子更是气坏了,尽跟我诉苦,“你看你看,你舅舅这个样子,简直要想打我了,就是因为我说了他几句。人家对他好,他已经送过东西了,够了,怎么老送老送的呢?”说起来还是我舅妈气量小,因为“老送老送,你这个恩难道报不完啊?够了。”

连我舅舅这样一个人——据说他跟舅妈结婚的时候,老式结婚是要拜堂的,他也不知道怎么样拜堂,还要两个人扶着教他,连新郞的衣服也是别人帮他穿好的。那么拜堂的喊了,“拜——”,他也不知道这个“拜”是啥意思,旁边人说:“你拜下去。”哦,拜下去。根本谈不到什么自由恋爱,就是这样子结合的了。

他尚且知道要报恩,还知道报不完地报,何况是佛弟子呢?何况自己说是大乘的人呢?口里念“众生无边誓愿度”、“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悉发菩提心”,其实全是空话。不知道惭愧,还偏偏不喜欢听法,为什么不喜欢听?“人家说傅老师讲法讲得好。”“好什么呀,他照佛法来讲,句句在骂我。”他们称为“刮鼻子”。

能思维父母众生对我们的恩,
就应该担负起报恩的重担

如是思已,当负报恩之担”,像这样父母众生的恩,你如果能够想一想,就应该担负起报恩的重担,就是担负起度众生的重担。

为了度众生,娑婆世界再苦,也应该忍受

一个人贪享受、贪快乐,经常会非常地任性,很难起慈悲心,有时慈悲心起起来了,最后还是一走了之。很多离婚的父母都是抛下子女。有个戏剧里,一个妈要走了,孩子痛哭流涕,拉着妈的衣服,“妈,你别走啊,你别走啊。”哭啊求啊。这个妈也有点难受,也有点慈悲心,“孩子啊,你好好地啊,来来来,妈再给你穿好衣服。”结果还是拿着包走了。别人说:“你怎么抛得下你孩子?”“我又有没办法,我自己都管不了,还管得了孩子啊?”那么你何必一定要离婚?“太苦了。”我的观点,为了孩子的幸福,你再苦也得忍受。何况是一个佛弟子为了度众生,娑婆世界再苦,你也得忍受,别走。

死后要去净土尽管去,
在活着时要发发菩提心,度苦难的众生

当然,我要补充一句,你临终一刹那就可以走了,因为你不走也没有用,你马上就要死了。那么在活着的时候发发菩提心,度度众生。为什么活着的时候不肯听经,也不肯度众生,只想自顾自?一天到晚搞自己走的准备工作!

发菩提心的人,为了度众生,
求药师佛加被消灾延寿,准灵

如果你真是发菩提心,想多度一点众生,我教你一个办法,多念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再延长寿命十年,你可以再度十年众生。发菩提心的人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可不是为了自己啊,他是为了度众生,才求药师佛加被,“让我多活几年,因为这些孩子还没有长大,可怜得很。”如果你发菩提心求药师佛,准灵的。因为你都看见孩子这么小,可怜他们,药师佛当然更可怜他们。

菩提心力量最大,能使你快快断烦恼、消除业障

所以什么力量最大?菩提心力量最大,菩提心的力量能够使你容易断烦恼,能够使你容易消除业障,有了菩提心的力量,如果你求长寿,肯定求得到,否则的话,没有用。

发菩提心的人心胸宽广,一切为众生,
天天法喜充满,自然健康长寿

有许多老人求菩萨,“哎呀,我这孩子这么小,死不得啊,我移寿二十年给他。”意思是我少活二十年,我二十年寿命移给他。这真叫自说自话,因果能转移吗?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能够感应十方如来赞叹,只有发菩提心的人心胸宽广,天天法喜充满,以度众生为自己最快乐的事业,心宽体胖,当然长寿。所以真正要做到四宏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发菩提心。

好,讲到这儿,大家去修禅定。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75)

佛教的戒律与现实生活之关系②

戒律原本的功能是“防非止恶”,是为了避免人们遭受烦恼与痛苦而采取的理性的自我约束行为,是理性的安全带。它与人们对自我要求的程度以及自尊意识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自尊意识的角度看戒律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某些有益身心的启迪。

上面所列举的五类行为,从根本上说都是欲望泛滥所致。在争相开发欲望、满足欲望的今天,人们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人只相信经由科学验证的结论而不信虽可意会,但还难以验证的因果关系,由此派生出各种基于个人欲望所产生的见解和相应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对合理性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基本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是基于“凡是不违法的事情就可以干”的现实原则来行事的,依据欲望的多样性可以分成多种层面的心态及行为方式,以杀生现象为例:

(1)以施虐心理进行的杀生活动。如虐猫、虐鸡、虐狗等。

(2)把杀生当作娱乐消遣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打猎、钓鱼、斗牛等。

(3)直接以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亲手宰杀或在酒店中点杀活物,如活吃猴脑、蒸烤活鱼、烹煮活虾、烤全羊等。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当事人直接以“命债”的形式所造下的因果。现代的主流科学家们尚不想、不愿、也没有能力证明杀生行为与杀生者未来命运的因果关系,因而大多数人都宁愿信其无,这样就可以延续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有抑郁的一天,更不会想到那催促他们自杀的念头来自于何方……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用准确的科学实验,证明了肉食者与多种现代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宁愿采取“满足当下,不顾未来”的心理原则,宁愿相信“吃哪儿补哪儿”这种明显违背科学规律的观念。现实展现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那就是“吃哪儿割哪儿”,看看各大医院肿瘤科人满为患的情境,也就都清楚了。

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人们自尊意识和守法意识的程度。要想成为有自尊意识的守法公民是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生存环境来培育的。过分追求“成功”的残酷的竞争意识所造成的心理氛围,毁灭了无数原本是善良的幼小的心灵。人类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从善待生灵、同伴开始的,需要一个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习惯养成的自然过程。

(1)生命的和谐是在生存的背景中实现的,只有你善待生灵,保护环境,才有可能生活在和谐之中。漠视生命的尊严,践踏生存的环境,必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

(2)杀生的惯性有可能延伸到人类自身。其根源皆来自于漠视生命的尊严。若不从认识的层面和心态上加以调整,任何法律都难以阻止人类相互杀戮的行为。

(3)直到今天,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用行尸走肉来描述漠视生命的人们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人的自尊意识来自于将心比心地思考问题。(完) 

(摘自《法音》2009年第8期李音祚)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