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5-1(总第361)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1

修好恭敬心,会得到别人的恭敬,人际关系能和谐,还能去除傲慢,培养谦虚、冷静的个性

提要:

  • 先供护法,后礼敬三宝本尊,这是按照人间的常情

  • 修好恭敬心,会得到别人的恭敬,人际关系能和谐,还能去除傲慢,培养谦虚、冷静的个性

  • 末法时期,众生恭敬心越来越差,越来越傲慢,人与人之间很容易起烦恼

  • 恭敬是任何时候都应有的美德,任性放纵,不尊重人,不会有好日子过

  • 开口就是“佛教是迷信”,以不信来表示自己了不起,这是傲慢心态在作怪

(四)礼敬三宝本尊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能海上师说:初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次礼五方佛,以表五智。

先供护法,后礼敬三宝本尊,
这是按照人间的常情

我们今天继续讲文殊法,“礼敬三宝本尊”。“三宝”,大家都知道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都是归依三宝的。“本尊”呢,我们今天是讲文殊法,那么以文殊菩萨为本尊。

前面我们是供护法,现在呢,本尊来到以后,咱们要礼敬。这是按照人间的一般常情,好比咱们这儿有一场重要的会议,首先先来布置会场、以及做种种事务工作的人,先把会议的准备工作做好,对于这些人呢,我们也要很尊重,要让他休息,要招待他一下。然后主持会议的人,以及一些贵宾等等就来了,一般都是这样。也就是说,干事的人先到,领导、首长后到,所以礼敬护法、供护法在前面,礼敬三宝及供本尊在后面。

修好恭敬心,会得到别人的恭敬,人际关系能和谐,还能去除傲慢,培养谦虚、冷静的个性

“礼敬”,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礼貌表示对人尊重、对人恭敬,我们对人能够尊重、恭敬,对我们有极大的好处、极大的利益。一方面你恭敬别人了,别人也会对你尊重,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就搞好了。还有一方面,对自己来说,你会变得很谦虚,而不会傲慢,你会很冷静理智,而不会凭感情的冲动去办事,比如说,判断事情容易主观,与人打交道容易冒火。所以对我们佛弟子来说,修恭敬心就是一个修法,这是我们应该要去实践做到的、使我们提高的一个方法。

末法时期,众生恭敬心越来越差,
越来越傲慢,人与人之间很容易起烦恼

越到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越重,拿恭敬来说,越来越看不到了。而且个个心里都傲慢,这样一来,干事情也麻烦了,人际关系也坏了,彼此间也容易起烦恼。从前有人有句话,“谁听谁的?谁怕谁?”

恭敬是任何时候都应有的美德,任性放纵,
不尊重人,不会有好日子过

这些美德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古时候也讲究,非但对父母要有孝心,对兄弟姐妹也要非常和睦,夫妻之间也要互相尊重,从前有句老话,“床上夫妻,床下君子”,哪可以随自己性子胡搞?哪可以任性放纵?哪可以随随便便,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嘛,一个要“你全部依我”,另外一个说,“你也要全部依我。”对别人不尊重不恭敬,咱们冷眼看看,这种人有好日子过吗?反过来别人也对你不尊重不恭敬。可是众生就是听烦恼的话,非常傲慢,结果么生气、怄气、憋气,就是有这么样一股气。

开口就是“佛教是迷信”,以不信来表示自己了不起,这是傲慢心态在作怪

咱们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一看现实生活,社会上人说这些话可能也是出于傲慢吧,一开口就是“佛教是迷信”,他以不信来表示“我不迷信”,以“你们就是搞迷信”来表示他了不起,全是这样心态,连我当初都是这样。

我怎么会进佛门的?当然我的母亲就是信佛的,可是她不懂佛法,只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一天我去拜年,车子开过武胜路,看到有块牌子“上海佛教青年会”,我觉得奇怪:佛教里全是老头老太,怎么来个青年会?我只记得八仙桥有个“基督教青年会”。后来有一天我就带着一种好奇心去看了,一进佛教青年会——其实我的文化只有初中二年级了,但这个傲慢的样子可是厉害了,一进去,两只眼睛一扫:你们全在搞迷信。其实我佛法懂也不懂了。我当初也是如此啦。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九三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八八问:何者为精进之自性?

答:菩提道次第说:“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动业谓由勇悍欢喜之心劝起(激发)身语意三业。精进乃十一善心所之一。谓心于所对善法,生起欢喜勇悍所起之业,称为精进。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念经时忽然看见异相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相、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境?什么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能排除邪见、恶见。

现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个七,或是拜了几天忏,得了一种境界相,他就认为他得到了,认为了不得了,之后还招摇撞骗,这就是魔境,不是圣境。

如果你不起分别,认为这个跟生死不相干,照常地来用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正知正见。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间,这要产生慧心。

因为有了智慧,有了判断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恳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恳切了,就能决定皈依,决定依着佛、依着法、依着僧。决定的时候,你自己不明了,打开经本看一看,看佛怎么说的,你就可以决定了。

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师父问一问,这就要选择善知识。选择善知识者,他能够善知法要,法的要点他能知道,这叫善知识。善知识有好多种,法师也有好多种,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总之,你必须找一个具德行的善知识,他能跟你分析、解释清楚,如何算是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是魔境,如何算是圣境。所以我们真正闭关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不能离开的。

你想发心到这里修行,或是发心、发愿“我长时要受持三宝”,你得有定力。有了智慧了,决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够真正皈依。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动摇。

你碰见一个有神通的人说“我能使你发财”,或者你另外又找女人,你太太跟你吵架,他告诉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帮助你。”这完全是邪道,绝对要不得。

凡是在五欲境——财、色、名、食、睡——来帮你忙的,绝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没有定力,就动摇了。有定力的,谁说什么,不会被他转。因为你皈依三宝,有了慧心,定力已经产生,这叫定心。

我们听经,你为什么来听经?你得搞清楚。为什么要听这个老和尚讲?我为什么要讲经?我讲的目的是什么?你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结合起来,如果你听经的目的不明确,我讲的也不明确——这里头掺杂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讲者、说者什么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过,讲者有罪过。一定要出离这些心。

(梦参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