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8-5(总第392)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8

要对一切,包括人、物,都彻底没有染着

提要:

  • 社会上认为合理的现象中也包含着贪瞋痴

  • 要对一切,包括人、物,都彻底没有染着

  • 贪爱越重,染着越厉害,越难以拔掉、难以离开

  • 如果佛门也跟世俗上差不多,就不成为一片净土了

  • 口里讲深信因果,却不根据佛讲的因果,而是他自己以为的因果

社会上认为合理的现象中也包含着贪瞋痴

所以这个贪啊,范围很广的呢!咱们说起来总是说:财色名食睡,财排在第一位,可是贪心不完全是一个贪财呢,贪是普及到各方面的。有许多事情,看起来是理所当然,可是在佛弟子看起来,里边就有漏洞。比如从前物资供应紧张,买东西都要排队,可是有人就是不遵守规矩,不肯排在后面,他要插队抢购。在他看来,这是正常,因为他想买到东西,那么当然以自己能买得到为合理了。但是在佛门看起来,你能够让给人家就让给人家吧,因为你不一定是非常需要,人家可能非常需要,你抢购到了,别人就买不到了。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在现有的觉悟水平上看起来是正常现象,可是在佛门看起来,里边都包含贪瞋痴。

要对一切,包括人、物,都彻底没有染着

不要说这种品德败坏的事情,就拿普普通通生活中的情况来看,我们佛弟子修行要怎么修?要对一切没有染着,要做到“正真无染着”,“正真”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做到彻底,你不彻底,你还是有染着。“染着”就是你染上了烦恼,“染”就是烦恼的意思,你有一点烦恼,就是染着了烦恼。

那什么东西最容易使我们染着?无非是两种:对人、对东西。人就是“我”,东西就生活上的一切所需品、物件,就是“我所”,无非是人、物两种。

贪爱越重,染着越厉害,越难以拔掉、难以离开

对人有贪心,一般我们一讲到贪爱,对人有贪爱心,或者嘛你们有感情,或者嘛男女之间贪漂亮,一有了贪爱心,已经染着了。“染”就是不清净,贪爱越重,染着越厉害,将来越难以拔掉,越难以离开。

身外之物也是如此,其实名和利全是身外之物,可是人染着得很厉害。

如果佛门也跟世俗上差不多,
就不成为一片净土了

我现在跟外界接触得并不多,我现在几乎都在佛门里边。我回到文教部这段时间,几乎是不出门了,整天就在这个铁门里边,仅仅每天早晨出去散散步,过的生活,虽然比不上闭关嘛,也跟安居差不多, 所以对社会倒远离了,感触也不多,可是对佛门里的一切一切,感触很多。

有人说过:现在的佛门,跟佛门外面差不多,没什么两样。这样子还叫佛门吗?咱们进佛门的目的就是想找一块净土,安安稳稳的,大家在一起学法修行,佛弟子本来就是一家人么。如果佛门跟社会上差不多,那佛门也不成为净土了,同样忍受各种各样原本不应该有的种种苦难。

还有的人说:现在的佛门里边,比佛门外边社会上的人还要糟糕。这个话呢我就不表态了,大家有大家的看法,由你们自己去看吧。至少来说,可以承认一点:佛门今天的复杂性比社会上的矛盾还要复杂。这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人有这个体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引起了很多人发了菩提心后来又退心,很多人发心想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把佛教管管好,后来自己也觉得能力不够,就缩到自己的小范围里去,把自己的小范围管好就算了。

口里讲深信因果,却不根据佛讲的因果,
而是他自己以为的因果

佛门里边是讲深信因果,那些挂名的佛弟子,恰恰是根本不讲因果,他即使也讲因果,他是讲他的因果,他认为“我这样做,我认为是对的,那么就是好的因果。”这不是根据事实,也不是根据佛法的标准,而是根据他的标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三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九七问:何者为生净慧正因?

答:彼须于清净经典(简外道),与心之能力相称者而为听闻,乃生净慧正因。非药物记问等。与心相称者,指与上中下三根之心量相称而言。上者于广大经访求多闻,而能融解深思,依闻思以修;下者虽菩提道次第亦不能受持,始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自释,并问答三百六十则等方便,令心变化纯熟,然后进而听受精研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再参考经论中与之相关者,融合贯通。应知以心分别而观察取舍,谓之法门。此非多闻不为功,由闻所成慧,练磨深思,而后有思所成慧(拙著问答三百六十则,即为引发此思慧而作),由此决定起行,而后有修所成慧。故弥勒经庄严论说:“由闻而后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即具慧者,阅读广大经论,虽能知其理趣,然亦难知其关要,及如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须听闻师传教授,作研磨深思,然后依闻思所抉择之义而精修。此三慧生起之梗概也。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于修学,无有裨益。此甘丹诸德所言也。

如何处理信仰
与家庭事业的关系?④

(二)第二首: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

(三)第三首: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冤有亲,冤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着,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冤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所以要冤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着,从中受痛苦,受缠绕。

(四)第四首: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你在五欲境界之中,要正对这个境界,财色名食睡。那么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啊、娱乐厅啊、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啊,你必须要正确对待。就象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的,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都能得到安乐稳定,这才是真正的安乐稳定。

这四段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如何解?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的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事业中你才能与职工、与群众和睦相处。(惟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