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8-7(总第394)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8

品德崇高,完全没有私心,能感动他人,现世就能获得安乐

提要:

  • 肯吃亏,人际关系就融洽,这比钱财更加重要

  • 要灭掉贪心,达到平等,就要全部布施光

  • 所有人的钱全部掏出来平分,一下子就平等了

  • 做到平等很容易,关键是不肯放下心里的贪心

  • 品德崇高,完全没有私心,能感动他人,现世就能获得安乐

  • 佛法怎么可以买卖?

肯吃亏,人际关系就融洽,这比钱财更加重要

同样的,你在人家那里吃亏一点,你福气增长,那一个人就跟你关系很好啦!人际关系中的福气增长了,这是比钱财更加重要啊!现在人的苦恼并不在于少吃少穿少用,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好。你想过得比较快乐一点,为什么你没有快乐的福气?你整天在怄气,因为你不肯布施嘛,你不肯吃亏嘛。所以如果人人都肯布施的话,很快就达到平等。

要灭掉贪心,达到平等,就要全部布施光

你稍微肯布施一点点也是好,但那只能改善,不可能达到平等,穷还是穷,富还是富。比方说这个人有两百万,那个人很穷,即使这个人肯救济他两千块,那么两百万变成一百九十九万八千,这个人还是叫富人,那个人有了两千块钱,还是叫穷人。

所以讲到要灭掉自己贪心,讲到真正达到布施波罗蜜,讲到人间真正实现贫富平等,只有靠布施,布施到什么程度?全部布施光。咱们来做个试验,两分钟不到全部平等,可是人们肯吗?两千元也不肯。

所有人的钱全部掏出来平分,一下子就平等了

比方说,你找二十个人来,咱们做个试验,全都“尽我所有做贡献”,大家把口袋里的钱全掏出来,不准留一块钱,全掏出来平等分。那么你掏出两千块,二十个人每人分一百块;他掏出两百块,二十个人分,每人十块;还有一个人,看看人家掏出来只有一百、两百,还有十块的,他觉得:我拿出来,实在太吃亏了。一只手伸进口袋,钱拿不出来了,人家说:“咋地啦?轮着你啦。你自愿参加的嘛,怎么好半路里变化?”那么硬是把他口袋一掏掏出来,他身边有两万块,(众笑)“你二百块,我两万块,我跟你平分?”他想不通啊!

如果真的是这样平分,分完了,大家拿出钱来数一数,完全一样,这不是平等了吗?

做到平等很容易,关键是不肯放下心里的贪心

很容易做到平等,就是因为人的心里有贪心,所以几千年都做不到 。现在很多佛弟子也是这样,进了佛门不肯好好的去断烦恼、消灭贪瞋痴,还接受了世俗风气的影响,所以今天佛弟子的素质不断在降低,因为他不肯依教奉行嘛。

品德崇高,完全没有私心,能感动他人,
现世就能获得安乐

你以崇高的品质来办事,完全没有一点自私,所谓叫作“天下为公”,你会吃亏吗?人家看在眼里,对你确实是了解,你确实是一点虚伪也没有,确实是这样,人家也感动,“我虽然不能做到跟你一模一样,但是我总要学学啊。”你这种行动给人家看见了,有十个人看见,十个人感动,有一百个人看见,一百个人感动,你会苦吗?假如你由于这样一做,你并没有遭受到什么苦,这就是你的现世报,这就是你的福气,这就是你的吃亏就是便宜。

佛法怎么可以买卖?

有一个新同学今天早上匆匆的走了,今天早晨我讲法几乎都是在解答他的问题,他一张纸条上好几个问题,我有的问题讲得非常简单,一句话就给他解答了,有的问题我讲得多一点。听说他在开晨会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听到我的解答,他非常受感动。

我后来发现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给他解答,什么问题啊?“傅老师,我想请你给我传个法,请问,传一个法要多少钱?”(众笑)外面来的人思想就是这样,当然他不是来拿钱的,他是想来付钱,可能外面都是想拿钱的,这还像佛教吗?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四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九八问:何以菩萨成熟他有情,次应学行四摄?

答:大乘有三大:即大心、大离、大证。发心入大乘,不论为得涅槃佛果,或为圆满三大,其总要都在利益有情。故唯发心尚为不足,必须学行经教。又欲成熟他有情,自若尚未成熟,如何可能,故当先学六度(成熟自佛法),次如诸菩萨学行四摄,方能圆满利他事。四摄:根据弥勒经庄严论说:“施同(谓布施)示彼(谓爱语)令受持(谓利行),自亦随行谓同事。”此为四摄之总体相。一,布施:如前说施波罗密多学处时所说,兹从略。但当知布施关要,为令听者成为法器;二,爱语:于所化机,宣说诸波罗密多。爱语关要,为令听者,深生信解;三,利行:于如是宣说诸义,令其起行,或令正受,利行关要,为令受善,令已生信解者受持,把握坚固;四,同事:欲安立所化于何义利,自亦住于彼,与彼相顺修学也。同事关要,令其永久受持,不稍退转(详明灯颂自释四摄法门中)。(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