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78-6) (总第615)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19

以菩提心、利益众生为见,就没有自私、小我的见了

提要:

  • 以菩提心、利益众生为见,就没有自私、小我的见了

  • 以法供养来供养佛,佛最欢喜

  • 依法修财供养,护持修行人道粮,也是法供养

  • 一切都照法去修,以法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指导,能进入佛之知见

  • 以修行的成果来供养佛,才叫法供养

  • 根据佛讲的法去修,才是法供养

以菩提心、利益众生为见,
就没有自私、小我的见了

摇铃了,我的开场白可以结束了吧,总不见得光讲开场白,所以再讲一会儿啊。今天到底要跟你们讲什么?其实我讲的法,都是使你转变我见,放下我执。那天跟你们讲了一个法:恒顺众生。你以利益众生为见,你就没有“我”的见了。昨天又跟你们讲了“发菩提心”,你以菩提心为“我”的见,你就没有你自私的见、小我的见了。

以法供养来供养佛,佛最欢喜

今天再教你们一个法:修法供养。你以修法供养来供养佛,是佛最欢喜的,你能修法供养,功德最大。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法供养的功德福报,大到什么程度?其他的话不必说了,你们天天念的《金刚经》,里边的四句话,你能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福报就已经没办法比了。

依法修财供养,护持修行人道粮,也是法供养

假如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来,“我可不可以光修法供养?以后虽然我家里很有钱,我也不供养三宝了,因为比不上法供养。”佛法从来没有叫你,“你不必财供养。”没说过这个话。都是讲:要培福,要供养出家人四缘生活,要支持佛法事业。佛法事业要兴起来,总要有个财的基金啊。所以假如说,“我挑功德最大的,老二老三我都不要了。”你就已经不符合法供养的要求了,因为你不照法的要求去做嘛。

一切都照法去修,以法为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指导,能进入佛之知见

什么叫法供养?你一切都照法去修,以这个来供养佛。你一切都照法去修,以法为自己的观点,以法为自己的指导,那你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消除了吗?今后什么都不要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什么都照法上的要求去做,那么你的知见就不是“我的”见了,而是接受了如来教导的知见了,非但你不会离谱,你将来还能进入佛之知见,因为这条路给你打通了嘛。

以修行的成果来供养佛,才叫法供养

对于法供养,很多人都是这样简单地理解:我今天念经了,我念经就叫法供养。也没错,不过你这不过是一顶帽子呀,不是光念经就是法供养,念经修法供养,这是念诵功德,不是法供养的全部。

你天天念经,念了干嘛?“我供养佛。”对,你供养佛,这很好。可是既然这个经是佛讲出来的,难道佛不知道?还要你来念经供养佛吗?所以法供养的目的,是要你以修行的成果供养佛。照法上去修,你修成了阿罗汉、修成了菩萨、修成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法供养。法是一个给你学习、给你修行的指导呀,供养就是要拿成果去供养。

根据佛讲的法去修,才是法供养

打个比方来说,我看从来也没有这样的人到佛面前这么修供养吧:拿一个苹果的种子、再放一本书《怎么样种苹果树》,“我法供养了,供养佛。”这不对吧?应该是:书,你自己去看;苹果种子,你自己去种;长出苹果来,把苹果来供养佛呀。你把种子放在桌子上,把书放在桌子,供养佛,难道还要释迦佛自己去种,还要听你的:怎么个种法?所以成佛要通过修行的,修行要根据佛讲的法去修,这是叫法供养。

所以说“能如说修行,利益诸众生,摄受于有情,代众生受苦,勤修诸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法供养如是”,你能照这个去做,才叫法供养。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

[泰] 阿姜·查著

前言

我们以“为何我们生于此?”做为这本阿姜·查系列四的书名,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是谁?”是每个人在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必然想去知道的一个问题。

“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开示本身,是在阿姜·查病得已经很严重,病情不断恶化时所说。那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阿姜·查知道来日无多,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精力充沛地教学,因此他再次试着去加深他听众的印象——当“他们在这里”时、当他们仍有能力时,要“赶紧”去做一些事使他们的心变好!

阿姜·查说:“有些人从生到死,从来没有觉察过呼吸在他们的身体里进出;他们活得离自己好远啊!也因此盲目地度过一辈子,不知他们为什么在这儿、他们什么时候会死。这就像人们在一个宴会上享受美好的食物,由于忽略了稍晚他们必须上厕所,所以并没有去找出哪里有这个地方;等到终于必得要用时,他们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弄得很困窘。”所以,阿姜·查经常提醒他的弟子们要勤奋地修行,也告诉他们,不要单只是问自己:“我为什么出生?”也要问问自己:“我什么时候会死?”并能针对这个去处理它。例如阿姜·查常说:“我们的生和死正是同一桩事!我们不可能拥有这个而没有那个。”谈到生,也就是谈到死,两者在同一的呼吸中。

因此,阿姜·查在这本“为何我们生于此?”的开示录中,并不仅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他为我们打下了佛法的基础,以便无论他在我们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省思种子,都能长成我们自己对真理的体悟。这就是这本书所要阐述的了。

阿姜·查的一位弟子

我是谁?

我为什么在这里?

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出生?


为何我们生于此

这次的雨期安居我没什么体力,身体不适,所以就来到山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我却不能像以往那样地接待他们;我的声音几乎快没了,气也快尽了。现在还能有这个身体坐在这里给大家看,可算是一种恩赐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很快地你们就看不到它了;气将尽,声音将逝,它们将逐渐衰退而离去。

它们是如何衰退的呢?想想一块冰块,原先它单纯地只是水……将水冰冻起来之后就结成冰块;但过不了多久它就融化了。拿块大冰块,估计约像这儿的录音机一样大,然后将它留置在太阳底下。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地消耗,和这身体几乎一样,渐渐地分解。不到多少时间,所剩下的就只是一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变坏灭尽,一切组合而成的事物之衰败与溶解。长久以来,甚至打一开始,就已经如此了。当我们出生时,就带着这种天生的性质来到世间,无法避免;一出生,我们便带着老、病、死而来。

所有坐在这个大厅里的人,不论比丘、沙弥、在家男女,毫无例外的,都是“败坏的一块”。现在它还很坚实,就像这块冰一样;它像水般地开始,变成冰有一段的时间,而后又溶化了。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这种衰退的现象吗?看看这个身体吧!它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老化,指甲在老化……一切都在老化!

你以前并不像这样子的,是吗?大概比现在小多了,而今已长大且成熟了;随着自然的法则,从现在起你会衰退。身体就像这冰块一般地消耗,很快地,就像这块冰一样,完全消失。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