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高洁大行

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47-5) (总第376)

───────────────────────

成就别解脱戒体之十一支颂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4.9.13)

带着满身烦恼的肮脏去度众生,众生接受不了

提要:

  • 带着满身烦恼的肮脏去度众生,众生接受不了

  • 心态不平衡,与众生发生矛盾了,就倒向自己的烦恼

  • “不伺他非不放任”,就是度众生的原则

  • 抓住众生的小辫子不放,动不动就冒火,这令众生非常苦恼

  • 佛弟子的烦恼,大多表现在语言上,嘴巴不饶人

  • 内心傲慢,从不看自己的缺点,凭着地位、身份,尽挑人家的错

带着满身烦恼的肮脏去度众生,众生接受不了

从前上海马路上经常有要饭的——现在要饭的怎么样我就不说了,我是说从前要饭的——脏啊,肚子也饿,即使他肚子不完全是饿,他看到卖馒头的,尤其是小笼馒头、大的肉馒头,一阵一阵香味飘过来,他实在忍不住,又没钱,他就用一只非常脏的黑手去抓馒头。卖馒头人看到了,就把他抓住:“你干什么?你偷我的馒头。”他说:“那我就还你吧。”雪白的馒头上有五只黑手指印子,这个馒头还有谁要吃?结果这个卖馒头的:“算了算了,我就给你吃吧,给你。”馒头是好的,你抓馒头这只手可肮脏了。同样的道理,佛法是好的,你度众生的这个人可肮脏了,众生也接受不了啊。

心态不平衡,与众生发生矛盾了,
就倒向自己的烦恼

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就有偏向,偏向在哪里?你烦恼没有断,就是偏向在贪瞋痴上。经书里说:有情众生唯爱自己。你去度众生的时候,如果没有矛盾,你还会平衡一下;出了矛盾了,你平衡不了了,你又倒向自己的烦恼去了。这种种的表现,有的很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别人看出来,自己看不出来;有的别人认为你这样不好,自己认为很好。

“不伺他非不放任”,就是度众生的原则

所以“不伺他非不放任”,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怎么度众生的原则。度众生要平衡:不伺他非,也不能放任。“不伺他非”,不要老是专心一意的、专门去看人家小小的毛病,看到了还抓住不肯放,弄得众生看见你都吓得逃走。那么叫你放松一点,放松放松,放得太松了,你样样都不管了,“放任”就是随他去,“哎呀,这个徒弟管不好,随他去。”就对他放任了。

抓住众生的小辫子不放,动不动就冒火,
这令众生非常苦恼

两个都对众生有害,你老是去抓众生的小辫子,抓得他寸步难行,苦恼无比啊。真好比从前封建社会当媳妇的,是最苦的呢,尤其是童养媳,婆婆三角眼是盯着她看,稍有不对,就打骂。人家说“十年媳妇十年婆”,等到她做婆婆了,也去欺负媳妇,这是报复。你报复错了呀,媳妇可没有欺负你,是你的婆婆欺负你呀。封建社会她又不能欺负婆婆,那么媳妇做替死鬼、替罪的羔羊。“再过十年做太婆”,做起太婆来好一点,因为七老八十了,也没精神再发挥她的贪瞋痴了。

连个瞎子也厉害,你别看他是瞎子,贪瞋痴可没有瞎掉。从前小姑娘去学唱戏,称为学艺,教她弹唱的是一个瞎子,他照样能教,他的耳朵听得非常清楚。有一次他发脾气,眼睛看不见,瞋恨心可厉害,他凭耳朵听:“你们欺负我瞎子,要知道我眼睛瞎了,心可没有瞎呀!”很厉害,这些小姑娘稍微有点差错,他全知道。假如咱们这样子去度众生,咱们还不是瞎子呢,那么专门去找人家小毛小病的差错,抓住了不肯放,非要把人家打死不可。

佛弟子的烦恼,大多表现在语言上,嘴巴不饶人

有时候看看,人们一句来一句去,一句来一句去,表现无非在语言上。现在做老师的也好,佛弟子也好,度众生的也好,动手打人还比较少,就是表现在语言上,这个嘴巴不饶人厉害。

内心傲慢,从不看自己的缺点,
凭着地位、身份,尽挑人家的错

有几种情况,有一种,他非常傲慢,有了点地位,或者是当了师父,当了老师,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专门集中力量找这些徒弟、学生,或者同学的缺点,搞得这些徒弟学生或者同学,真好像《红楼梦》里边有句话:进了贾府,步步走在路中央,稍微偏一点就不得了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本来个性已经是比较脆弱的了,进了贾府之后更是自我封闭,走路都要心“怦怦”跳的,日子难过,尽怄气,结果最后生病死掉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2)

[泰] 阿姜·查著

一切的身体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一具身躯由地、水、火、风聚合,我们称为一个人。本来很难说你能称它是什么,但现在我们称它为“人”。我们被它所迷惑,说那是男性、女性,给它取名字,先生、太太等等;如此一来,我们能更易于互相辨认。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的存在,存在的只是“地”、“水”、“火”、“风”。当它们聚合成这种为人所知的形体时,我们称此结果为“人”。现在,不要对它过度兴奋,如果你真的洞察它,那是没有任何“人”存在的。身体里肉、皮、骨等等坚硬的部分,称为地大;身体流动的部份称为水大;身体里温暖的机能称为火大;当风在体内流动时,就称作风大。

在巴蓬寺,我们有一个既不是男也不是女的身体,那是挂在正厅的骷髅。看上去你无法觉知它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人们互问那是男的还是女的,而最后所能做的也只是茫然地看着对方。它只是一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没有了。

人们对这些事情都很无知。有些人到了巴蓬寺,当他们走进正厅时,看到那具骷髅就立刻跑了出来!他们不忍卒睹,他们害怕,害怕这具骷髅。我想这些人大概从来没有看过他们自己吧!怕这具骷髅……他们不思索骷髅的意义。要到寺院里来,他们得坐车或走路……如果他们没有骨头,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们还能像那样走吗?然而,他们坐车到巴蓬寺,走进正厅,看到骷髅就直奔出来!以前他们不曾看过这种东西,他们生来就有,然而却不曾看过;现在有机会看到,真是幸运非常。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看了也都害怕……干嘛小题大做呢?这表示他们对自己完全陌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也许他们回到家之后,三、四天仍然无法入眠……然而他们却一直都和骷髅睡在一起的呢!穿衣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但是,他们竟然会害怕。

这表示人们对自己有多么陌生,多可怜啊!他们总是朝外看,看树、看别人、看外在的对象,说“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是短的”、“那是长的”。他们忙于看其他的东西,而从没看到他们自己。老实说,人们真的很可怜,他们没有归依处!

在出家仪式中,要出家的人必须学习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有些学生和受过教育的人,当他们读到出家仪式中的这一部分时,会暗自笑道:“法师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呢?竟然教我们长久以来就拥有的东西。他没有必要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已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费神地来教我们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呢?”愚人就是如此,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看见头发了!但我告诉他们,当我说“看见头发”的时候,我所指的是去看见它的真实面目!看见体毛的真实面目,看见指甲、牙齿、皮肤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我所谓的“看见”——并不是很表面地看见,而是依循真实来看的。如果我们能看见事物的真实面目,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什么是它们真实的样子?它们漂亮吗?它们干净吗?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呢?它们是稳固的吗?不……它们什么也没有。它们并不漂亮,但我们却这么想。他们并不是实体,但我们却认为它们是。

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人们真的对这些着了迷。佛陀设立这些东西作为禅修主题,教我们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它们是易变的、不完美的、无主的,它们不是“我”或“他们”。我们与生俱来就有这些东西,且被它们所惑,但实际上,它们是污秽的。假如我们一个星期没有洗澡,我们能忍受彼此接近吗?我们真的很难闻呢!当人们流汗很多,例如许多人一起努力工作时,那味道可真是糟。我们回家用肥皂和水将身体整个地擦净,味道就会减低少许,肥皂的香味替代了它。在身上抹肥皂也许可以使身体闻起来很香,但事实上,身体的臭味依然存在,只是暂时地被掩盖住了,一旦肥皂的香味消失之后,身体的味道又会再次地出现。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