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79-4) (总第626)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27

只要是佛的弟子,都应该按照佛的教导修,自己搞一套,叫“如我修行”

提要:

  • 能修法供养,“我的知见”就融化掉了

  • 既然是释迦佛的弟子,就应该听佛的话,好好学佛法

  • 只要是佛的弟子,都应该按照佛的教导修,自己搞一套,叫“如我修行”

  • 合掌也要根据佛的教导,要合掌当胸

  • 师父依法而修,就应该听师的

  • 依人不依法,就致成修行路上障碍重重

能修法供养,“我的知见”就融化掉了

我们今天继续讲破除自己的错误知见。前几次给你们讲了些方法,譬如说要恒顺众生,譬如说要修法供养——法是圆融的,你假如能修法供养,你自己的知见就融化掉了。法里的知见可不是你的知见,法里的知见是如来的知见,当你修法供养,真的是照法上去修起来了,你的知见就不存在了,融化掉了。人们常说:“你真是圆融。”圆融就是这个意思。你法懂得越多,融化烦恼越快。

既然是释迦佛的弟子,
就应该听佛的话,好好学佛法

按照经书里边来讲,法供养有几句话,“能如说修行”,上次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佛弟子就是佛的学生,既然你是佛的学生,学生总应该听老师话。不要样子么像一个学生,背了一个书包,衣服上别了一个徽章,“某某小学”,或者“某某中学”,结果跑到别的地方去打游戏机。人家一看你这副样子,很不好理解:你既然是学生,怎么不去上课,去打游戏机了?现在佛门里,释迦佛这种学生多的是呢,你作为释迦佛的弟子,不好好学佛法,到底在干啥呀?做好学生是光荣的,做坏学生是可耻的。

只要是佛的弟子,都应该按照佛的教导修,自己搞一套,叫“如我修行”

你不学佛法,不懂佛法,你怎么能做到如说修行?出现的就是“我喜欢怎么修就怎么修”,这叫如“我”修行。你还把你这一套去跟别人说:“你就照我这么办吧,你就照我这么修吧。”叫释迦佛的弟子照你的修,不照佛说的修,不去做到佛弟子的要求,你不想一想,你也是释迦佛的弟子!不管是当徒弟的、当师父的,一律都要按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因为都是释迦佛的弟子,哪可以搞自己一套的?

合掌也要根据佛的教导,要合掌当胸

现在就连合掌都不根据释迦佛教导,都是根据自己,想怎么合掌就怎么合掌。经书上说得很清楚,“合掌当胸”,两个掌合起来叫合掌,“当胸”嘛,合掌在胸口。现在很少是标准的合掌。当年我在九华山佛学院的时候,一天突然听到楼梯声音很响,因为都是老房子,木地板,我就出来看,谁这么大响声,假如是佛学院的学僧,我就要批评,因为整个寺院要安静的。一看,不是佛学院的学僧,样子好像有点熟,我在门口,他从楼梯走上来,还没有走到我面前,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啊呀,傅老师。”马上合掌,合在什么地方?合在肚皮上,这叫当肚合掌。

有些人一进庙门,跟韦驮菩萨合掌,怎么合的?当空合掌。有些人单掌,有些人空掌,有些人花掌。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情,都没有做到“能如说修行”,都是如“我”改变,改到现在佛教简直不像样了啦。但是年轻人以为这就是佛教,其实当年佛在世的佛教不是这个样。即使是相似佛教,也离开真正佛教太远了,只不过有点像而已。

师父依法而修,就应该听师的

话再讲回来,你师父教导你怎么修怎么修,如果师父是依法而修,你应该听师父的。

依人不依法,就致成修行路上障碍重重

假如说你学法比较多,师父学法比较少,你发现师父教你修的,有点不大对劲、不太如法,你懂法了,你在照法上去修,那么究竟是徒弟听师父,还是师父听徒弟的?是非、好坏、对错,总要弄弄清楚。佛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只接受正确的,而不能接受错误的。可是末法时期的风气就是依人不依法,一直到现在,依人不依法都非常严重啊,妨碍我们修行,在我们修行路上产生障碍,使我们很吃亏啊。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3)

[泰] 阿姜·查著

而今,我们却认为这些身体是漂亮、可爱、健康长寿的,我们会认为我们永远不会衰老、生病、或死亡。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的真正依归一无所知;依归的真正地方是“这颗心”,心是我们的真正归宿。这个大厅相当大,但它却不能当作一个真实的归宿;鸽子居住在这里、壁虎居住在这里、蜥蜴居住在这里……我们也许会认为这间大厅是我们的,但却不然,我们其实是和其他一切事物住在一起的。这只是个暂时的栖身之处,不久我们就得离开它;人们却以这一切做为依归。

因而佛陀说,去寻找你们的归宿,意思是要你们去寻找你们真正的心。这颗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通常不看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去看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当他们在清洁房子时,他们可能会很尽力地打扫房子、洗涤餐具以及其他等等,但却忽略了要注意他们自己的心。他们的心可能不舒服,他们也许感觉愤怒,挂着一张臭脸洗碗盘;他们没有觉察到他们自己的心是多么的不干净啊!这就是我所谓的“以暂时的栖身之处作为归依”。他们美化房子、家庭,却没有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们不查验苦。“心”是个重要物,佛陀教导,要在你们的自心里处找到一个依归:“以自己为自己的依止。”还有谁能作为你们的依归呢?心才是真正的依归,别无他物。你可能会试着去依靠其他的事物,但它们都不是可靠的事物;除非在你的自心里处已经有了依归,你才能真正地去依靠别的事物!在你依靠其他事物之前——不管是老师、家庭、朋友或亲戚,你都必须先以自己为依归。

因此,今天来此探访的你们——无论在家与出家,请好好地思考这个教导,然后问问你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生?”有些人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不曾停息过。贫或富、老或少,他们都同样受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够多;有钱人也不快乐,因为他们有太多事物要照料。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做过一次佛法的讲演。我谈论到拥有财富和财产的快乐,拥有仆人等等,……一百位男仆、一百位女仆、一百只大象、一百头乳牛、一百头水牛……,样样皆百!!在家人真的很喜欢那样,但你能想像照料一百只水牛吗?或一百只乳牛、一百位男仆、一百位女仆……,你能想像照料这一切吗?那样好玩吗?人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一个层面。他们只想去拥有,拥有乳牛、水牛、仆人……,都要成百。我说五十只水牛已经是太多了,光就搓捻绳子来系住那些家畜就已经不得了了!但一般人没想到这一点,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扰。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所有围绕于我们四周的事物都将会成为苦的根源;如果有智慧的话,这些事物会引领我们脱离痛苦。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未必是个好东西,知道吗!如果你心情不好,单看到别人就会使你生气和失眠;或者你和别人恋爱,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也会是苦。缘于欲望,爱与恨两者都是苦;希望得到是苦,希望不要得到也是苦。想得到东西……,即使得到了它们,也是苦;因为你会害怕失去它们。一切都只是“苦”而已,你要如何与它们共同生存呢?你可以拥有一栋既大又豪华的房子,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善良,它终究不能满你所愿。

因此,你们应该反过来看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出生?这辈子里我们真的得到了什么东西了吗?在这个乡下地方,人们从孩童时就已经开始种田了,到了十七、八岁,便匆匆忙忙地结婚,唯恐没有足够的时间赚钱。他们从早年就开始工作,心想如此一来他们将能致富。他们种田,一直到七或八十岁,甚至九十岁。我问他们:“从你出生以来,就一直在工作,现在差不多要走了,你要带什么一起走呢?”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所能说的只是:“我都不知道!”对于这,我们有一则谚语:“别沿途采摘莓子而耽搁了……,在你晓得以前,暮色早已来临。”就是缘于这一句“我都不知道!”。他们满足于“我不知道”,坐在莓树的树枝间以莓子塞饱他们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