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17-7) (总第163)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7.28)

 

大乘道是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法

提要:

  • 大乘道是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法

  • 要圆满智慧、悲心,必须去掉“我”

  • 知见、感情不同,就有了众生、菩萨、佛的差别

  • 听了法还不悟,都是“我”在拖后腿

  • 佛弟子昨天的种种譬如昨天死,今天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保留过去的一切,是修不好的

  • 检查、警惕自己的念头,别被过去的感情拖过去了

大乘道是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法

怎么叫做“兼修大乘道”?大乘道绝不为自己考虑,大乘道是念念为众生,要度众生,那么必须要弘扬佛法,所以大乘道是念念为弘扬佛法。

要圆满智慧、悲心,必须去掉“我”

智慧也好,悲心也好,你要圆满,就必须要去掉一个“我”。“悲心杂我”,悲心里夹杂一个“我”,你悲心不会圆满的。

智慧呢?你要进入佛之知见,你不应该有一个“我”,如果你智慧中夹杂一个“我”,你怎么成佛啊?因为你这个“我”是凡夫的“我”,你把凡夫的“我”加进去,学么学佛的法,加么加一个凡夫的“我”,你修来修去仍然是学佛法的凡夫。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啊,是根本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啊。如果这一点你不懂,做不到,你就是末法众生,修行很困难,根本谈不上成就。因为我们今天修大乘法,就是为了成佛,成佛要进入佛之知见,你的知见中加一个“我”,你能进入佛之知见吗?

知见、感情不同,就有了众生、菩萨、佛的差别

所谓“知见”,简单地解说,就是“你所知道的”、“ 你的观点”,“ 知”么知道,“见”就是观点。实际上“知见”这两个字,范围很广的了。你不是木头人啊,“有情有情”,你有感情啊,所以你所想的、你所知道的、你的观点,都离不开你的感情,有情是有情的感情,菩萨是菩萨的感情,佛是佛的感情,如果你是有情的感情么就是贪爱;如果你是菩萨的感情么就是大悲心;如果你是佛的感情呢,就是菩提心。

听了法还不悟,都是“我”在拖后腿

我说得非常简单、非常明白,我也说了那么多,应该你们早就悟了。你们不悟,谁在拖你们的后腿啊?就是一个“我”在拖你们后腿,“我”所想的、“我”的念头、“我”想这么做、“我”的感情,就是这个东西。道教尚且讲究脱胎换骨,你要想证阿罗汉果、成菩萨道,你能不脱胎换骨吗?

佛弟子昨天的种种譬如昨天死,今天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保留过去的一切,是修不好的

当然脱胎换骨是打比方,那么很明显地说一句:重新做人,做一个佛弟子,昨天的种种譬如昨天死,今天的种种譬如今日生。如果你一定要把昨天的东西保留,你是修不好的,没希望的。你说:“今世我就是这样了,修不好没关系,我来世再修。”来世再修,还要你把过去的一刀两断,你不肯一刀两断,来世的来世,来世的来世,你转个几个红脚桶都没有用,还是生死流转。

检查、警惕自己的念头,
别被过去的感情拖过去了

所以你们今天要好好检查自己、警惕自己,你念头里到底在想什么?是想广大的菩提心,是想将来弘扬佛法,现在好好地学修,还是想你个人事情啊?还是想你过去的事情啊?你的感情究竟放在哪里?你是放在法上,是放在事上,还是放在众生身上,还是放在你过去原来的环境里,相处得很好的几个人那里?你回忆可以回忆啊,但是别被过去的感情拖过去了。幸亏还有我在旁边,看到你迈错一步路了,马上就启发你,拉回来。如果你迈错一步路,在修行路上没人拉回来,你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修行哪有这么简单的!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