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17-8) (总第164)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7.28)

 

修行人只为报恩,不能有世俗感情

提要:

  • 转变思想、改造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 对世俗有感情,就掉在贪瞋痴里;对修行、对菩萨事业有感情,就能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

  • 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的人,要跟世俗的贪瞋痴一刀两断

  • 修行人的探亲假是探父母师父,不是探亲戚朋友,更不是旅游假

  • 修行人只为报恩,不能有世俗感情

  • 出去透闷气,吸进来世俗气,就赔本了

  • 人在佛门,心在世俗,不可能成就

转变思想、改造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修行哪有像你从前那样,什么也不知道,由于过去世一点善根,今世跟佛有缘,拿串念珠,念念阿弥陀佛。你不检查检查,你整个的心有没有改造啊?你思想有没有转变啊?你是不是经常被感情牵制了?

对世俗有感情,就掉在贪瞋痴里;对修行、对菩萨事业有感情,就能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

你将来能够证阿罗汉果、成菩萨,乃至于成佛,也是感情作用,你将来下三恶道也是感情作用,可是不同啊,一个是对修行、对菩萨事业、对发菩提心度众生有感情,一个是对世俗有感情。对世俗有感情的人,不可能不掉在贪瞋痴里。

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的人,
要跟世俗的贪瞋痴一刀两断

一个人发菩提心度众生,可不简单的呢,度众生弘法的人,自己就不应该掉在世俗的贪瞋痴里。如果你不跟世俗的贪瞋痴一刀两断,你即使弘扬释迦佛的佛法,人家能成就,你就成就不了。而且你也不可能在说法的时候不流露出来,如果你一流露出来,你就害了人了,这个法就不清净了,哪有这么简单的?

修行人的探亲假是探父母师父,
不是探亲戚朋友,更不是旅游假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从修行的立场说,这是从希望我们将来能成就,这样一个要求来说的,拿探亲假来说,佛门有个规矩,所谓探亲是探父母,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拿出家人来说,探亲就是探父母,当然,出家人有师父的,那么探亲假里去看看师父也是可以的。

在家居士,本身就在家里,当然没有探亲假。因为你们离开了家,到了这儿,所以有个探亲假,也是探望父母。那么再放宽一点,对你们成了家的人,因为你对家还要负起责任来啊,家里支持你来学法,那么你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怎么样,这还可以。可不是看亲戚朋友。所以你们没有成家的,探亲假是给你探父母,而不是给你去玩一玩的。探亲假呀,不是旅游假呀,也不是给你去探亲戚朋友的。

修行人只为报恩,不能有世俗感情

我讲法的时候,一直给你们启发,你们就是不听我的,一点不受我的影响。我常说这个话,我年轻时候就是六亲不认,什么走亲戚家,我都不去的。走亲戚家都是我大哥的事情,除非真正对我有养育之恩的两家,我有时候去去。

出去透闷气,吸进来世俗气,就赔本了

拿探亲假来说,你拿探亲假,你到底起的什么心?自己好好检查一下,你的感情到底放在哪里?有人说,“我出去透透气。”你透什么气?说“我透的是心里的闷气。”那你吸进来什么气?“我吸进来世俗气。”你赔本了。与其吸进世俗气,还不如闷气的好,闷气么放几个屁就没事了,吸进了世俗气,心要受染污的。

人在佛门,心在世俗,不可能成就

所以我一再说:别听有些人说,咱们要求太高,管得太严。过去是要求太低了,管得太宽了,说么说我们的目标方向要证初果,咱们要走在没有砂子的琉璃地上,多漂亮啊,结果走么仍然是满心胸地要走世俗污泥的道路,你能修行吗?你能成就吗?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