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69-7(总第403)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9

不管什么法门,都要修戒定慧,断贪 痴

提要:

  • 不管什么法门,都要修戒定慧,断贪瞋痴

  • 要想成就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要把所有的苦,哪怕微细的苦,以及苦的因都要观清楚

  • 把问题看清楚要靠智慧,智慧从观察中出生

  • 修行人要以佛法的智慧觉悟为准则来观察一切

  • 在佛弟子看来,世间乐都有漏洞,都是苦

  • 在世俗里观出美来,还能了生死吗?

  • 像法藏比丘那样的妙观察才叫妙观察智

不管什么法门,都要修戒定慧,断贪瞋痴

假如有人想了:我要往生琉璃世界呢?琉璃世界也叫你修慈悲喜舍,药师佛假如没有慈悲心,那怎么叫药师佛呢?医生没有慈悲心,他怎么看病?即使现在看病要挂号要付钱,但是他在给你看病的时候也有慈悲心啊,他也是尽量想把你病看好啊。如果只想着赚钱,他还能看好病吗?所以啊不管什么法门,不管哪个净土,都要修戒定慧,断贪瞋痴。

要想成就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要把所有的苦,哪怕微细的苦,以及苦的因都要观清楚

咱们不过是今天讲到阿弥陀佛,就以阿弥陀佛的净土来说一说。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妙观察,因为法藏比丘发愿愿力成就的极乐世界。那么法藏比丘为什么要发愿愿力成就极乐世界?他以什么水平能够真正形成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真是极乐,极乐世界一点没有苦,他到底以什么水平实现的啊?

就是要有这么一个水平:他要把所有的苦全看得清清楚楚,全要摸得很熟,哪怕像尘沙那么小的苦,他也要彻底明白,否则的话怎么叫做极乐世界没有苦呢?没有苦,就是这些苦都给法藏比丘愿力消除了,那么凭什么消除呢?如果他不看得透、不看得清楚,他能够全部消除吗?所以法藏比丘成就极乐世界,他的水平已经达到哪怕微细微细的苦,他都明白,包括不明显的隐蔽的苦,乃至于包括苦的因,包括以后会产生的苦,诸如此类,全部包括在里边,他无所不知,要这样的水平,才能够成就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苦的极乐世界。所以不容易啊。

把问题看清楚要靠智慧,智慧从观察中出生

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当然靠的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能做得到吗?比如有许多事情,别人看不出这里边有漏洞,可是有人就看得出来,那么肯定这个人比那些人智慧大,这是肯定的。

法藏比丘能够把所有的苦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大智慧,靠什么呀?靠观察嘛。有时候手摸还摸不清——这是打打比方啦——你手这么一摸:没了。那么你用眼睛看:哦,在那一边。所以全靠观察,观察出智慧。

修行人要以佛法的智慧觉悟为准则来观察一切

在修行过程中,修行人的观察,当然他是根据他的觉悟为准则,如果没有觉悟,就好像世间上人来看,有时候要看错的,不是肮脏嘛看成肮脏,不是芝麻嘛看成芝麻,不是苍蝇嘛看成苍蝇,经常要看错的。所以这个观察也得有个标准。

在佛弟子看来,世间乐都有漏洞,都是苦

世间上人看来是快乐的,但是佛弟子懂法的人看来:这个快乐有漏洞,将来要受苦的。你没有标准,你也认为这些是快乐的,把这些拿来成就一个“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极乐世界”也是有漏洞的。快乐到后来全受苦啊,更谈不上什么了生死了。

在世俗里观出美来,还能了生死吗?

那一年我住在深圳一个学生家里,她的女儿呢一直拖我到客厅里去坐坐,去看看电视。她问我,“傅老师,你看她们在干什么事情?”我说:“我不懂。”“她们在选美。”“哦,选美。”她说,“傅老师你看,这几个人哪一个最美啊?”我说:“一个也不美。”“总有一个比较美的了。”我就跟她说,“如果我看出美来,我还能了生死吗?”

像法藏比丘那样的妙观察才叫妙观察智

所以“妙观察智”,对这个“妙观察”,要搞搞清楚。不是你以为美就美,不是你以为好就好,要像法藏比丘那样的妙观察才叫智慧,才叫妙观察智。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七八问:所施之身、受用、善根,应如何修学舍、护、净、增?

答:如集学论所说:如身之舍。一,舍:平常应串习舍身之心,若真能作大悲助缘之时则施之;二,护:若无义非施之时,则不应舍,而须防护;三,净:不将自己身心,入于不善作业,则为清净;四,增:知现时大好人身,乃过去善业所感,为令此流,相续不断,辗转增上,当于净戒,加意守持。

受用亦尔。一,舍:先修舍心;二,护:次于对境无堪能者应守。谓非殊胜有情,不必妄施,然亦不应执着。若于受用起贪执时,则应随来随施。若无贪着,则不速施亦无过;三,净:所得钱财,非由造恶业、非由邪命而来;四,增:现时受用,由舍心而来,故应于布施勤精进,令受增长。

三为善根:一,舍:将三世善根布施有情;二,护:护此善根,令不唐捐;三,净:以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即能令善根清净;四,增:见人行施,心生随想,即令善根增长。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什么是平常心?
如何妙用平常心?①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

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无形无相、无名无字、无来无去、无生无灭的了了灵知,即是出生众生与诸佛的本性,又叫自性或佛性。

能见到明白空性灵知的人,名之为佛;不能见到空性、认取灵知的着相生灭心,名之为众生。众生心与佛心是有不同,妙用心是不一样,但本性灵知佛性是一体不二、没有任何差别的。

能明了通达平等无二之性的明理、证理、见理之人,即是一个开悟见性的出世圣人。出世圣人即是认灵知不着相的见性之人,这个很平凡的人,一般人称之为佛,自己认为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仁德大和尚)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