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78-1)(总第640)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27

讲经说法,就好比为众生敲钟,让众生从迷茫里醒过来

提要:

  • 要休息,就到三宝的地方来

  • 梦中所见的都是假相,真正醒过来,就能看见真实的碧空晴天、阳光普照

  • 讲经说法,就好比为众生敲钟,让众生从迷茫里醒过来

  • 空气和水是宝,偏偏被现在的发展疏忽了

  • 世间上人想要追求幸福,实际上却在制造苦恼

  • 林山变草山,新鲜的空气都少了

要休息,就到三宝的地方来

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昨天我们迎来了森宇集团的四十位来宾,而且森宇集团的领导都来了,很是隆重,也很庄严。

本来呢,我听说你们是五点钟要到,我五点钟还没有睡。后来听说是七点多钟到,我想这个到的时间,也很有意义,你们一到了,就休息时间了,所以这很有意义,你们要休息就到崇教寺来休息吧。

梦中所见的都是假相,真正醒过来,
就能看见真实的碧空晴天、阳光普照

那么休息完了,醒过来了,这个醒过来也挺有意义,今天我们看看,一清早是碧空晴天,阳光普照。你们在崇教寺醒过来,就是碧空晴天,阳光普照。人都要追求一个碧空晴天,阳光普照,那就必须要醒过来。如果你不醒过来,你是看不到的。虽然天还是亮的,虽然光明还是普照的,但是你没醒过来。没醒过来,那么还在做梦。梦里的景象都是假的,如果你在梦里梦见碧空晴天,阳光普照,都是假的,因为你做梦的时刻是在黑夜呢。当你醒过来了,你看到阳光普照,碧空晴天,这才是真的。

讲经说法,就好比为众生敲钟,
让众生从迷茫里醒过来

你们一清早就听到咱们崇教寺的钟声,钟声啥意思?钟声就是叫你醒过来,一敲钟嘛大家就醒过来了。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就好比为一切众生敲钟,让众生从迷茫里醒过来。

空气和水是宝,偏偏被现在的发展疏忽了

你们来到这儿,可以拿到两个宝贝,这都是现在世俗上人所疏忽的,他们不知道这两个才是真正的宝。那是两个什么宝呢?现在世俗上人最重视的是一张嘴巴。就拿吃糖来说,发展得很快,从前嘛,我们小时候吃点麦牙糖,后来嘛改为硬糖,硬糖嘛又改为水果糖、软糖、奶油糖,现在嘛巧克力,就是发展吃的东西。还重视一个穿,人是高等动物,总要穿衣服,可是发展到现在,这种衣服总好像有点奇奇怪怪的,别的都不说,口袋就特别多,而且这些口袋都没用的。

世俗人可能就是这么发展的,而疏忽了什么?疏忽了空气,疏忽了水。我不知道现在科学家怎么研究的,偏偏把这两样东西疏忽了,很多的病都跟呼吸不到好空气有关系,很多病都跟水有关系。有个老医生说过:生命从哪里来?生命从水来。所以空气跟水这两个东西是宝。

世间上人想要追求幸福,实际上却在制造苦恼

可是现在不管多么发达的城市,这两个东西越来越少了。说起来,他们都在追求幸福,事实上他们都在追求苦恼,方向就不对。

林山变草山,新鲜的空气都少了

我是有体会,我想你们大概也有体会。车子开上来的时候,你越到这儿,越感觉到空气非常好,整个人都会感到舒服。我们这个山头、树木都是庙产,所以从不砍树。现在有许多地山头全在砍树。树木砍光了,只剩下草了,林山变了草山。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七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0一问:修“止”经教,已有与佛密意相合之经庄严论、辨中边论、瑜伽行论中声闻地等,何以宗喀巴大师尚须造论?

答:乃因末世,五浊尤甚,众生难调难伏,以无慧故,不能拣择大经论中所说,何者为修定大法,故宗喀佛于菩提道次第中,作明显易知之论。时至今日,宗喀佛所造广略二论,能了达者,已若晨星,故复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释论等之著作也。

二0二问:何者为修定之顺境?

答:顺境具五种相:一,易得衣食;二,住处安稳;三,善地;四,良伴;五,瑜伽者暇安等五者。以上五种顺境,唯修定时,须此顺境,方易得定。除修定外,余诸法门(如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无论茶坊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一,易得衣食:指衣食应善取易得,不由劫夺诈取,邪命生活,矫饰威仪,故作有修证之相。此于修行,极易生障,即非顺境。平常误以为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修者,谓内转变。修心要诀说:“外表隐微内真实。”应如寂天修行,即最隐秘,一般人但见其饮食、睡眠、大小便三事而已。彼所有修证,及所造诸论,当时亦无人知道。二,住处安稳:毁师破戒之地不易得定,须古德曾卓锡加持之地,方安稳而易得定。三,善地:谓水土相合,无瘴无毒,无圯无潮,不寒不热,不喧扰等。四,良伴:谓见行相合(非我为应成派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须去恶修善、志趣相投、能作模范之良友。初业有情,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为伴。五,瑜伽者暇安:须将所修法门诸次第,了然于胸,不可临时有疑问,尚须求人问卜。住地须无水声及喧闹声。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怕死怕到睡不着怎么办?

答:这个叫死亡焦虑,有很多人确实会面临着死亡焦虑。死亡焦虑,它会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天灾人祸,各种交通事故,这个生命随时有可能面临死亡,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如何能够去避免这样的一种焦虑,因为现在的整个教育都缺少对死亡的学习、对死亡的了解,我们也没有为死亡做任何的准备,所以有的人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很多人,他可能会想着,他可以在这个世界永远待下去,但是有一天,死亡真的在他身上发生的时候,其实多数人都是被迫地走向死亡。没有一个人愿意接纳死亡,所以这样的死多半都是被折磨死的,抢救、痛哭、走向死亡,所以很悲惨。

我们要了解到,死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其实有人说哲学是学习死亡,练习死亡。其实佛法也是把死亡作为我们生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其实是不死的,生命是可以生生不已的,死亡只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结束,是未来生命的一个开始。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死,死了之后它到哪里去,我觉得这个才是重要的。所以佛法的信仰,事实上当然包括各种宗教,一些重要的宗教的信仰,死亡都是它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是佛法,它对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它所有的修行都是学习、都是在帮助我们了解死亡,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它让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学会我们的生命能够从不能自主走向自主,从被动走向主动。那么这样的一种学习,我们当下的人生就可以开始学习。如果我们的生命现在就可以做得了主,那么死亡的时候也能做得了主。像古代很多的高僧大德,坐脱死亡,可以生死自在,这样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能够有佛法这样的一份学习,那么就可以克服死亡的焦虑。

(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