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71-4(总第418)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16

只要符合三法印,这样讲那样讲,都是佛法

提要:

  • 只要符合三法印,这样讲那样讲,都是佛法

  • 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不只是坐莲花宝座的观世音菩萨

  • 不是只有五无间罪才叫业障,所造的一切恶业都是业障

  • 一切都是缘生法,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事物,就产生什么境界

只要符合三法印,这样讲那样讲,都是佛法

自性无,但作用还是有的。“自性无”就是没有自性。佛法一切都是辩证法,你在这个时候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时候可以那样说,只要你说出道理来,又没离开佛法的三法印。

现在有人不懂佛法,却一会儿指出人家“你这个不对”,一会儿指出人家“你那个不对”,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你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也仅仅是你站在你的立场上看,他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每个人看法不同呀。你站在我背后看,你肯定会说,“这个人是驼背”;你站在我上面看,你肯定说“这个人是秃顶”;你站在我前面看,你肯定会说“这个人是老头子”。你拍照的时候,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你只能说:“这个人是傅老师,随便你这么看那么看,全是傅老师。”那就全没错啊。看人有时候要看错的,有时候看到我手这么样揉揉眼睛,“傅老师可能在哭了。”哪里在哭?我是在按摩眼睛呀。

所以不要武断啊,只要符合三法印,说得有道理,全好。

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
不只是坐莲花宝座的观世音菩萨

前一个时期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咱们大大赞叹了观世音菩萨,今天我又想起观世音菩萨一个故事,不是我亲身碰到的,是别人说的。这是从前,有人去朝普陀山,走得口渴了,那个时候普陀山不像现在,现在的普陀山又漂亮又热闹,那个时候普陀山没有这么多人的。走路渴嘛,想找点水喝也找不到,那么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有卖梅子的多好!”刚刚起这个念头,树林里边走出来一个农村妇女,拎了一只篮子。这个人说:“你篮子里卖什么呀?”掀开一看,就是他想吃的梅子,这个梅子大得不得了。

后来他就到庙里,跟庙里的出家人讲了,“真巧啊,我今天口渴得要命,碰到一个乡下人,拎着一篮梅子,我买了几个,挺好吃啊。”这个出家人奇怪:第一,我们这儿没有什么乡下人;第二,咱们这儿从来不种梅子;第三,天下哪有这么大的梅子啊?那么就说:“你碰到观世音菩萨喽。”

观世音菩萨到底是怎么样的,你能肯定吗?说:“坐莲花宝座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你能肯定吗?那么四只手的呢?“不是。”也是,叫四臂观音。那么穿白衣服的呢?“不是。”也是,叫白衣观音。那个树林里出来的农村妇女呢?“不是。”也是,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你说的“不是”其实全是。只要不骗人就好。

不是只有五无间罪才叫业障,
所造的一切恶业都是业障

越是懂得少,越是会觉得人家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唯有他懂的这么一点才最是。

我又想起来,那一天我在讲业障的时候,有人提了一张纸条给我,他引经据典,好像是《俱舍论》里说,犯五无间罪才叫业障。他只懂这么一句,看见我这么讲,算是提醒我,“你讲的可能不对吧。”其实我哪有讲错,那么我只好表示:“哦哦,你是提醒我,给我补充一下。”我没承认我错,我说你是给我做补充。《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是这么解说的,业障不仅仅限于犯五无间罪,平时所造的一切恶业全叫业障。

一切都是缘生法,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事物,就产生什么境界

所以一切都是缘生法,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事物,就产生什么境界。其实观世音菩萨百千万亿化身,每个化身都不同的啦,只要不胡说八道,只要不是假冒,观世音菩萨再多的化身,也都是观世音菩萨。凡是缘起的东西,你说不准究竟有多少数量,因为它是缘起的。所以佛及大菩萨究竟有多少化身,谁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个条件具足了,又缘起来了,那个条件具足了,又缘起来了,只好说“百千万亿化身”,具体说是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也就是没有固定,没有固定也就是法无定法。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2)

[泰] 阿姜·查著

然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得要起步的原因。开始时,我们是凡夫俗子,有着作为人的烦恼,有着缺乏智慧的需求,和没有正见的欲望;如果我们缺少适当的了解,那么,两种欲望所行便会违逆我们。无论那是希求或是不希求,都仍然是爱执。如果我们仍然不了解这两桩事,那么,当它们生起时,我们便会不知如何去处理它们。我们会觉得往前走不对,往后走不对,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停下来。无论我们做什么,只会发现更多的需求,这都是因为缺乏智慧和有爱执的缘故。

就在希求和不希求的当下,我们能了解到佛法。我们正追寻的佛法,就存在当下,但我们却看不到,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希求。我们希望事情是某一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或是,我们希望它们不是某一个样子而是其他的样子;其实这两桩事是一样的,它们同是两种极端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可能不知道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有这种的希求,然而,佛陀了解希求和不希求。他明了它们单纯地只是心的活动,就像事情只是瞬间的出现而后消失。这类的欲望一直都持续着。当有智慧时,我们不会认同它们——我们除去了执著,得到了自由。无论那是希求或不希求,我们单纯地如此了解它;事实上,它只是自然的心的活动罢了。当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清楚地了解,这就是它的本然。

每天经验的智慧

因此,在这里,我们“定”的修习将引导我们去了解,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一位渔夫,正在收拉有条大鱼的网。你能想象他收网的心情吗?如果他害怕这鱼逃脱,就会匆忙且开始努力地把网硬扯强拉,在他觉察之前,大鱼早已逃之夭夭,因为他太过使劲了。

从前他们会这样子说,他们会教导我们应该逐步渐进地来,小心地收网,以免让鱼儿逃脱。我们的修行也正是如此,用它逐渐地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小心地会集,别漏失了它。有时,我们会觉得不想做它;也许不想看,也许不想知道,但是我们却要继续做下去,不停地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如果我们想做,就去做;如果不想做,我们也一样要去做,我们就是要持之以恒。

如果我们对修行热心,那么,信仰的力量会给我们所做的带来精力;不过,在这阶段,我们仍然没有智慧。纵使我们精力充沛,仍然不能从修行中得到益处。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无法找到正道的感觉会生起。我们可能会觉得无法得到平静安宁,或是没有足够的装备来修行,或是觉得“道”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便放弃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小心,我们要用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正如网起大鱼一般——我们逐渐地摸索出我们的方向。我们小心地收拉鱼网,这努力将不会太困难,因此,不停下来,我们继续地收网;终于,一段时间后,鱼儿会累得停止挣扎,而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捕获他了。通常它就是这样发生的,我们逐渐地修行,将它会集在一起。

依着这种方式我们做我们的思惟观想,如果我们没有任何特殊的知识,或在教理方面的学习,我们仍可以依据每天的经验观想。我们利用我们早已有的知识——这知识得自于我们每天的经验。这种知识对心来说是自然的;事实上,不管我们学习与否,当下我们早已有了心的真实性。不管我们有没有去探讨它,心就是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不管佛陀出世与否,每件事物就是那个样子;每件事物早已依着它自己的本然存在了。这种自然的情况不会改变,也不会到任何地方,它就是那个样子,这叫做“真实法”。然而,假如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法”,我们便无法辨识到它了。

所以,我们就以这种方式来修习“观想”吧!如果对经典并不特别专精,就拿“心”本身来学习和了解。我们继续不断地观照(按字义是与我们自己对话),对心之本然的了解将会逐渐生起,我们便不需要去强迫任何事物了。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