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20-1) (总第181)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8.1)

 

生活的苦、修行的苦,只要能增长善根功德的都要忍

提要:

  • 学大乘的人,身口意要契合六度

  • 闯祸、功德被破坏,往往都是由于不能忍辱

  • 要修忍辱,必须要制怒

  • 忍又称安忍,能忍就能安,定力就不容易被破坏

  • 生活的苦、修行的苦,只要能增长善根功德的都要忍

  • 善恶要分明,有意义、善的,要忍;没意义、不好的事情,就不必忍

学大乘的人,身口意要契合六度

我们作为学大乘的人,身口意要契合六度。六度,布施度、持戒度这两度,咱们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讲忍辱度。

闯祸、功德被破坏,往往都是由于不能忍辱

我们要把忍辱修好。往往一个人闯祸,或者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功德被破坏,前功尽弃,都是由于不能忍辱。容易冒火以及不能忍辱在年轻人身上特别严重。实际上,你不能忍辱也是烦恼,非但是瞋烦恼,而且是傲慢。年轻人总有一种傲慢的心态:不服气,跟你比一个高下。不管是吵架还是打架,全都来自这个原因。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情就吵起来,中途能忍一忍,那么还好一点,如果不忍,越吵越厉害,瞋恨心也就越来越大。

记得我年轻时候到过辽宁省一个学生的家里,因为那个地方是农村,他们安排我住在一个本地的老师家里,因为老师家里比较整齐一点。有一天晚上,这个老师跟我谈谈,他很受启发,他说:“我回忆我这辈子,有很多事情都是被我冒火毁坏了。”

要修忍辱,必须要制怒

那个时候我还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是电影里看来的:林则徐对那些卖国贼非常气愤,他一拍桌子,桌子上的茶碗跳了起来,从前的茶碗都是瓷做的,掉在地上,摔碎了。林则徐这个时候转过身,看见背后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两个字,“制怒”,他火气就下去了。旁边一个仆人来给他扫地、抹桌子,林则徐把抹布拿过来,自己抹桌子,这个镜头就表示林则徐这个时候冷静了,把怒制服下去了。所以要修忍辱,必须要制怒。

忍又称安忍,能忍就能安,定力就不容易被破坏

忍也叫安忍,一个人能安忍的话,他的定力就不容易受到破坏。能够忍就能够安,不忍,你也安不下去。

生活的苦、修行的苦,
只要能增长善根功德的都要忍

比如说咱们居士,也很苦的了,这个苦你也要能够忍,家庭里有各种各样繁杂的事情要你去搞好,修行路上也有修行路上的苦,天天要念经、修禅定,还要出去听经,也很辛苦的了。但只要是好事,对我们有利益,能够培植我们的善根,我们都要忍,哪怕苦也要忍。千万不要,“天太热了,我今天禅定不修了,我今天念经不念了。”那你对热就忍不住。天冷了也是如此,躲在被窝里不想爬起来,你对冷也是忍不住。所以只要是在修行路上行善的,再辛苦我们也要忍,因为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功德嘛。

善恶要分明,有意义、善的,要忍;
没意义、不好的事情,就不必忍

第二点,善恶要分明,有意义和没有意义要分清楚。有意义的、善的,我们要忍;没意义、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必忍了,因为这种事情你再做下去,你过失会越来越大。所以在不好的圈子里,我们不能“忍一忍,再忍一忍”,而是应该马上离开,马上跳出来,这是在智慧上的区别。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九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0九问:或问菩萨岂非未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耶?以声闻多注重“专注”时长,菩萨注重“观察”时长。

答:菩萨虽已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然不易做到在定、出定如一。菩萨定中一心专注真谛,于俗谛别别观察之力较弱,出定则反是。故尚不能到达修与修后如一,真俗二谛相融于一念同时明显。此唯如来能同时遍缘真俗二谛。

二一0问:有谓先即以空性,为修止之所缘,故同时即可得胜观。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答:彼说不须依先止后观之次第者,以为缘空性修止,便止观同得。故知彼是由修而认识见之一派。缘于彼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之意。故宗喀巴大师就此开其心,而开示说:所谓观前修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以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者甚多故。若必先得止而后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于理太远。若尔,则观前修止为何?自宗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即先未曾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不共处,在止观同时),其余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正修胜观者,须以分别慧别别观察而修。若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然若于未得止之先,求达无我已,即于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遑论得观)。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因可得止,但得止之后,仍须再求修观,故仍不越先止而后观之次第。此中所谓观,非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再依止缘无我而修观。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如莲辫交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

总之,止与观之界限,固不易了知,然若知观之所以易生轻安,与不易生轻安之关键,在心调柔与否,则易分辨。先未得止,心未调柔,即以之观真俗二谛,不易生起轻安。观前修止,心已调柔,如忠顺之仆,随命东西,即可生起轻安。故欲达观察慧引生轻安之境,决不能越先求得止,依止修观之正理。解深密经说:“得止修观。”意谓不论缘真俗,修观不依止,不能谓为胜观,仅能谓为修观之随顺。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修禅有没有最便捷的方法?

答: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心态,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方法。这比专参话头更容易入门、见效果。一天二十四小时,连睡觉在内,分分秒秒中,我们的意念没有瞬间休息,生生灭灭,每天都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修行的人,心态是不平衡的,总是在受外界的引诱,喜怒哀乐,随环境而转变。修禅的人,心态是安祥的,逢苦不忧,逢乐不喜,时时刻刻都在观心,使我们的心态在二六时中处于光明清净空朗的状态之下,做到念念自知、自觉,最后便可一念不生。这非常难,但最易获得效果。

观心,简言之,就是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一念,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不追忆过去,不设想未来。我们平时依照此法训练此心,修行的对象和环境就非常灵活。要做到这样并不那么容易,必须通过专修,如参加禅七或早、晚有专修的时间,这样在平时修行才容易上路。

(净慧法师)

问: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清净、无所住以后,真心的妙用,就是对众生大悲,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一心度众生,一心行方便,这样子来生心。不是说,我贪图这样、贪图那样来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个意思。

(惟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