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境界不能保持,一是因为功夫不到家,一是因为心一执著,境界就出不来了
其实境界为什么会失掉,有各种原因。第一个原因,你得到的境界,因为你是初初得到,是偶然性的呀,你要天天住在这个境界里,你的功夫不到家呀,初得必然是偶然性的。还有一个原因,你想求这个境界再来,一执著,这个境界来不了了。
对禅定的境界,只能感受,不要追求
从前我在办禅定班的时候,也有两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说:“我修光明观,有一次确实周围是一片明亮的光。”给他修出来了,而不是观想出来的,他观到后来,突然地周围全是光。他心里一高兴,起了个念头:我修出来了。一起念头,马上没了。因为你执著了嘛。应该怎么样?应该处之泰然,随它去,可以欢喜,不要追求。所以我对你们修禅定,经常说:只能感受,不要追求。因为你有所求,必有所执著。
空了还要再抓一个空,就成了执著空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说:“我修空观,怎么修来修去修不好?”我说:“你有没有照我的办法修啊?”他说:“开始我照老师的办法,草坪上没有房子,没有人,没有树,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确实草坪上没有房子没有人没有树。但是我拼命想把空观修出来,就是修不出来。”
这种人最好修“空空”。为什么他修不出来?因为没他有把空也空掉啊,他执著于一个空了。
后来我告诉他:“你观到草坪上没有人没有房子没有树,空空如也,这就是空观的‘空’,你还要再去抓另外一个空,你抓得着吗?”这两个例子就是执著的表现,一个执著光,一个执著空。
般若智慧必须在空里出生
世间上的智慧都是从“有”里出生,把一切“有”来研究,研究它是怎么变化的,从变化中再研究怎么去改进、怎么去创造,那么出生的科学也好、什么也好,这都是有为法。而我们佛法要出生般若智慧,那必须在空里出生,因为佛法最后还是要归到无为法里去。
所谓的出偏差、着魔,都是从执著来
就拿学气功的来说,练气功出偏差的特别多,为什么出偏差?执著呀,学气功的人样样执著。佛教里的修行人呢,也有这种情况,有人佛法么不肯好好学,特别喜欢打坐,打打坐,难免要发生出偏差。气功的出偏差,人们称之为“着魔”了,修佛教的禅定怎么会着魔呢?是他自己根本不懂禅定,自己打坐着魔的。或者你即使学了一点,但是你没有学全面,也没有学好,学了一点就去打坐,结果着魔了,着魔哪里来啊?着魔就是执著来的。
深般若就是讲空,样样空光
这些都是围绕着第六度般若度来进行指导的。首先要得到理悟。真正要了生死,理悟是了不掉的,一定要证悟。理悟是让我们明白,是给我们指导怎么走这条路。修深般若的时候,如果你路线不错,你就能证到这个深般若的境界。那么深般若是讲什么?就是叫你样样空光,你明白了,觉悟了,修好了,就可以了,不要执著,要把执著放下。
成就要在般若智慧里成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修行,他修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修这个起到什么作用啊?“照见五蕴皆空”,起到空的作用。你只有起到空的作用,才能“度一切苦厄”,你才能够去掉一切痛苦。那么“照见五蕴皆空”是啥意思啊?就是放下对五蕴的执著,因为五蕴的体性也是空。体性空,它就经常发生变化,最后也要灭掉。所以你最后真正空掉烦恼,没有痛苦,还是要在智慧上修空,还是要靠般若智慧来完成。
修六度的面很广,所以叫六度万行
我们从前听经,经常听到要修六度万行。修六度的行,面很广的,我们每一种思想、每一种语言、每一种事情都可以结合六度来修,所以叫六度万行。这个已经跟大家讲过了。
修行就在身口意上修
修行关键到底在哪里修?在身口意上修。因为修行是人在修,人的活动就是身口意,所以修行不能离开身口意。
要好好看住身口意,不要有烦恼的言行、思想
罗睺罗是佛的儿子,后来也跟佛出家了。佛有一次跟罗睺罗讲,“汝今罗睺罗”,罗睺罗,你今天出家修行了,“善观三业”,好好地看住身口意,要在身口意上修。咱们每个同学假如能够把自己的身口意修好了,非但修行进步快,而且同学们之间的烦恼矛盾也会很快地转变。咱们都要修清净,烦恼就是不清净。那么咱们要修身子的行动不要按照烦恼去行动,语言不要按照烦恼去说话,思想不要按烦恼去想,这就是修行的一条总路线。
好,今天就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