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82-7) (总第654)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30

现在学法修行,将来也要去弘法、摄受有情

提要:

  • 护法是护你的法,离开了法,护法不欢喜,就不再护持了

  • 现在学法修行,将来也要去弘法、摄受有情

  • 心里有同学、同学感情深厚,就有力量,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

  • 有大众的地方,菩萨多,护法多,帮忙的人也多

  • 得到大众诵经加持,植物人妈妈醒过来了

  • 摄受不了有情,会苦恼、失望,乃至退菩提心

  • 学法没学好,修行没修好,就摄持不了众生

护法是护你的法,
离开了法,护法不欢喜,就不再护持了

护法怎么不保佑他了?护法是护法呀,你离开了法,还保佑你什么呢?况且你离开了法,护法也不高兴啊。

有些人心里又在想了,“我在这儿也是学法,我到那边去也是学法,同样的学法,为什么在这边护法护持我,那边就不护持我?”各有因缘嘛,护法把你送过来了,你这个护法的因缘就在这里嘛,要不然护法不会把你送过来,会把你送到别的地方去。

这么样子给大家分析了,你们可以明白,你们是有福气的人,你们是得到三宝护法加被的人。

现在学法修行,将来也要去弘法、摄受有情

今天确实是这样,“摄”,你们摄取来了,这个团体搞得挺好,“受”,你们在受持佛法。希望你们将来学出来了,也要去弘法,也要去摄受有情,那样人生才有意义,那样进佛门才是伟大。

心里有同学、同学感情深厚,就有力量,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

如果大家心里有同学,同学感情深厚,舍不得离开,你就有力量了,将来你无论到哪儿,同学都会来帮助你。释迦佛当年在娑婆世界弘法度众生,诸大菩萨都来帮忙,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全来帮忙啊。没有同学帮忙,你办事业是很困难的,除非你比释迦佛还了不起。一个光杆司令,能闯出大事业吗?你一个小庙,能收两个徒弟已经了不起了。释迦佛最主张的是大众,从前佛教兴盛的时候,一个丛林里人数多得不得了,成千上万啊。

有大众的地方,菩萨多,护法多,帮忙的人也多

有大众的地方,菩萨也多,护法也多,因为人多啊。人多的地方,发心的人多,帮忙的人也多,帮忙的人总是看见那个地方人多,忙不过来,我去帮忙去。

譬如我这个老师,也是看情况的,哪儿人多我就往哪儿跑,你们这儿人多,所以我来的时间特别长。拿去年情况来说,汉川人少,我上午到下午就走了;湖南总算还有些人,我住个两三天也走了;宜兴人最少,我当天就走了。(众笑)

得到大众诵经加持,植物人妈妈醒过来了

我们这儿人多,护法特别喜欢,也照顾得特别好。你看,在泰顺就出了这么件事情,一个常住接到电话,妈重病,她就回去了,医生说:“只有三天。”她在家里念经,家里念经也很好,也能得加持。可是虽然妈没死,人不行了啊,变了植物人了。医生说:“只能拖一天算一天。”所以她又回到泰顺,泰顺的常住大众正在念《地藏经》,她也参加念《地藏经》,那么大众给她妈加持。过了七天,来电话了,妈醒过来了,开口了,你看大众力量大不大?这不是明显的事实吗?

摄受不了有情,会苦恼、失望,乃至退菩提心

你要摄受有情,摄受不起来,你会苦恼,会灰心失望,乃至于会退菩提心,“算了算了,这些业障众生!我等着他们来,竟然不来,来了还要跑掉,搞来搞去小猫三只、四只,我现在也灰心了。”

学法没学好,修行没修好,就摄持不了众生

有的地方确实是这样,庙很大——现在有钱人都喜欢盖庙,还请了一个人专门管理,却没什么人来。实在没有办法,人家提到傅老师,他就请我去,他跟我说了好几遍同样的话,他怕我不理解,还给我打了个比方,“好比我开了一个饭馆,饭也煮好,菜也煮好,你们快来吃啊,进来啊进来,竟然没人进来。”(众笑)所以他说:“我想不通啊。”因为你摄持不了众生啊,摄持众生哪有这么简单的?为什么摄持不了?你自己学法没有学好,修行没有修好,你没有实力,所以你摄持不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一〇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一一问:修定初修时,选择所缘之法,应如何选择?

答:如前已说,修止无所缘,不称修止。有一类有情贪欲特甚,若不以对治贪欲之不净观为所缘,不易入定。如是类推,瞋盛者缘修慈悲;痴盛者应缘缘起理,慢心盛者缘界差别;疑虑盛者缘数息。若贪等五种俱盛者,应缘缘起理;若强弱均等,及五种不强(小惑)者,则可随择所缘,依自所喜,可以自便。如是净行所缘,所摄五种随自之惑,择一以为所缘,有二胜利,既可得定,兼可伏惑(非断烦恼,但伏现行)。

依经论及师教着重说:以佛像为所缘最殊胜。此之胜利,以常不离佛故,得佛加持。一,易于得定;二,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故应选一精美庄严佛像(多为释迦像)。已入密者以密宗佛像为所缘,对修生圆二次有殊胜利益,对生次尤要。

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所缘,不易得定者,有一类有情缘佛像,反不易得定者,此二类宜修缘心定。总之,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

二一二问:一心专注所缘之法,试言其要?

答:摄要言之,第一先须寻所缘(如观佛像,细节即详明灯颂自释中);二,用正念住所缘,心住所缘后,间或又再提念观察;三,用正知(正念所出一分)察沉相:念力大缓(松),则生昏沉,应对于所缘用力摄持,否则用力松,则沉难灭,然念力太紧,则生掉举;四,用正知察有无掉相:如现掉举相,即将心念稍放平缓,缓急分际,惟行者自行审知。此月居士之言也。初学者但须于正念有精力之紧持,而不于余放逸,即具定学中之明住二分矣。

颇公所传简要口诀:“最初用正念紧紧系于所缘,次除所缘外,一切不缘,再次如系念久稍松懈,则思我正念所缘(再提念力也)。如是住缘应具明住二分。当留意沉相若来则明去,掉相若来则住心。以初正念提紧除沉相,令复具明分;以次法除所缘于余不缘治掉相,使转为住分;由思我正念所缘之力(加进正念一步亦即系紧所缘一步),使住益坚精(有力),明益澄澈。如是始为无过之定。”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佛陀涅槃后,我们还有机会请佛住世吗?

答: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脱。就像每个人都具备与佛无别的智慧德相,却因不识本来面目,佛性虽有若无,只能流转生死。正因为佛陀出世说法,我们才有机缘认识生命真相,找到究竟解脱之道。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多邪教流行,给世界制造了种种不安定因素。即使有心向道的学佛者,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正邪不辨,乃至走上歧途。

学习简单的世间技术,也要拜师学艺,何况学佛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头等大事。唯有如法依止善知识,法身慧命才能有可靠的依托。所以说,请佛住世这一大愿,不论是对我们个人修行,还是对这个世界的众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备佛一样的品质。佛性,即觉悟之义。众生和佛的区别何在?《六祖坛经》曰:“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佛和众生的差别,只在于迷悟之间。若能当下念念不迷,也同样是在请佛住世。反之,若迷失于五欲六尘和贪、嗔、痴中,便是诸佛入灭。所以,请佛住世也可从我们个人修行中得到体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弘扬佛法来启发人们的本觉智慧。每个众生都具有佛菩萨一般的品质,只因不了解自身本具的佛性,背觉合尘,心逐尘境,故应以佛法智慧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宝藏,点亮心灯,返照自性。若我们以这样的发心和认知来弘扬佛法,同样属于请佛住世的方式。

(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