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怎样修持五戒(1-1) (总第01)

───────────────────────

傅味琴讲于宁波金松庵  2009.10.31

 

以菩提心来弘扬佛法,就会得到护法的加被,一切障碍会很顺利的消除

提要:

  • 能有殊胜的法缘,都是三宝护法的力量

  • 以菩提心来弘扬佛法,就会得到护法的加被,一切障碍会很顺利的消除

  • 佛法要讲深、讲透,否则是修不起来的

  • 受了五戒,还要知道如何持好、修好五戒

慧年法师:阿弥陀佛,各位老师,各位辅导老师和各位居士,金松庵很早很早想办佛学苑,今天我们一起好好听傅味琴老师给我们讲法,我嘛也不多讲,下面请傅味琴老师上座讲法。(鼓掌)傅老师请。

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能有殊胜的法缘,都是三宝护法的力量

傅老师:尊敬的慧年法师,以及各位法师、同学们,我呢是宁波人,宁波五乡镇人,从小出去,今年到80岁了才回来,所以今天能跟大家见面呢,这是我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这一次办学以及讲法的因缘非常殊胜,我们都是相信三宝护法的,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法会,以后我们还要培养人才,能够使正法久住,这都是三宝护法的力量,这个因缘是非常殊胜的。

以菩提心来弘扬佛法,就会得到护法的加被,一切障碍会很顺利的消除

今年暑期,我在泰顺的崇教寺住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呢是专门教修禅定以及讲禅定的理论。慧年法师就发了菩提心,带了宁波的居士也来到了崇教寺。她再三邀请我们到金松寺来开展弘法办学,师父的菩提心实在使人感动。

拿我今天的年龄来说呢,我只能够发挥一点余热。这一次我们能够在金松寺相聚啊,这都是师父的一颗菩提心。我们也应该深信,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来弘扬佛法事业,就会得到护法的加被,一切障碍会很顺利的消除。

今天是头一次来跟大家讲法,刚才师父已经说了,我们这儿的讲法以及办学是长期性的。头一次嘛,就我先来开始。

佛法要讲深、讲透,否则是修不起来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怎样修持五戒”。各位居士听到这个题目,好像是:我早就知道了,居士要受五戒。知道是知道,还有许多地方你们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修行这么困难?将来的成就,在每个同学的心里几乎都成为一种渺茫。心里的苦恼,我看每个人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佛法要讲深、讲透,否则你是修不起来的。

受了五戒,还要知道如何持好、修好五戒

大家知道要受五戒,可能也有的同学早就受了五戒,这叫受五戒。还要持五戒,有许多同学,在持五戒上可能没持好,有时候戒律不清净,有时候犯戒还没有忏悔还净,心里很苦恼,“我想持好,怎么没持好呢?”还有的同学呢,虽然在持五戒,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去修五戒,这样一来,使得五戒这一个解脱法门,逐渐逐渐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也就是说,我们佛弟子对佛法没有很深很广的去了解、去认可、去做到,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所以自己心里也苦恼,受了五戒心里多多少少也有点安慰,“我是受过五戒的”,可是对将来能不能成就,要么不想,一想嘛总有点不太踏实。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4)

[泰] 阿姜·查著

理论与实践

因此,我们持续修行直到对它有所感受。一段时间之后,依靠我们自己的特殊性向和能力,一种新的体悟就会生起,我们称这为“择法”,而七觉支就是这样在心中生起的。“择法”是七觉支之一,其他六种是:念、精进、喜、轻安、定和舍。

假使我们有研究这“七觉支”,那么我们会知道书中所说的,但却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七觉支。真正的七觉支是由心中生起的,因此佛陀带给我们所有各种不同的教导。所有的觉悟者都有离苦之道的教导,他们教法的记录,我们称为理论上的教导。这个理论本源自于修行,但却成了仅仅是书本上的研读或文字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七觉支就在我们自己内心里,我们没有看到它们就在我们心中,于是七觉支消失了。如果它们生起,它们会从修行中生起,如果它们从修行中生起,那么它们会是导向悟道的因素。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生起,当作一种指标,使我们的修行正确。如果我们正确地修行,这种是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如果我们依着正确的方式修行,便能见到“法”,因此我们说要继续地修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并且不断地观察。除了当下这里,别认为你现在寻找的,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被找到。

我的一位资深弟子,来此之前,曾在一所寺院里学习巴利文。他学习得并不成功,于是他认为,既然修禅僧人只要坐着,就能看清并了知一切,他也想来试一试。他怀着坐着禅坐就能够翻译巴利文经典的意图,来到巴篷寺,他对修行持有这种见解。于是,我向他解释我们的方法,他是完全地误解了。他原以为,只是坐着并且弄清楚每桩事物是件容易的事。

假如我们谈到有关佛法的了解,学问僧和修行僧用的都是相同的字眼,然而事实上,从研究理论得来的了解,与从修行中得来的了解,是不十分相同的。或许看起来相同,但其中一个是深奥多了,比另一个还要深入。从修行中得来的这一种了解,会导致舍离、放弃。我们不断地坚持下去,直到有了完全的舍离——我们在我们的内观中继续努力。如果欲望或忿怒、憎恶在心中生起,别不在意它们,我们不要只是弃它们于后,而是要抓取它们,并且观察,看它们如何生起,从何而来。假若如此这般的情绪早已在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就要思维,看看它们是如何运作违抗我们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并且了解,我们自己造成的困境是由于相信、顺从它们。而这种了解,除了在自己纯净的心中,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被找到的。

缘于这一点,理论研习者和禅修者,彼此便有误解。强调研习理论的人,通常会这样说:“只修习禅定的僧人,光会照着他们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的教法中他们没有根据。”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研习与修行这两种方式,完全是同一件事。如果我们把它想成手心和手背,可能比较容易了解。假设我们把手伸出来,这手背好像不见了,事实上我们的手背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藏到下面了;当我们说看不见它时,并不表示它完全消失了,而是藏到了下面。当我们把手翻过来时,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手心上,手心哪里都没去,只不过藏在下面罢了。

当我们修行时,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假使我们认为它已经消失了,就会改变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在研究中得到结果。但不管你下了多少功夫去研究佛法,你将永远不会了解,因为你并没有依循真理来了解它。假若我们懂得佛法的真实自然,就会放下,这便是舍离——除去执著,再也没有执著。就算仍有执著,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研究与修行之间,就有这种的差异。

当我们谈到研究时,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我们的眼睛是研究的对象,耳朵是研究的对象,每件事物都是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知道外形是像这样、像那样,但是却会执著于外形,而不知如何从中解脱出来。我们能够分辨声音,但是,随后却去执著它。外形、声音、气味、味道、身体的感觉以及心里的印象,都像陷阱一般,捕捉了一切的众生。

去观察这些事物是我们修习佛法的方法。当有些感觉生起时,我们应用我们的理解去分辨它。如果我们对理论有丰富的知识,就会立刻求助于理论,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而后又变成那样……等等。如果我们还没有依这种方式来学习理论,那么我们就只有自然状态的心可用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法,假如我们拥有智慧,那便能够检视我们的这颗自然的心,并且利用这个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完全是相同的事,我们自然的心便是理论。佛陀曾说过,捉住一切生起的思想和感觉,并观察它们。运用我们自然心的这个真实当做我们的理论,我们依靠这个真实!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