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怎样修持五戒(1-7) (总第07)

───────────────────────

傅味琴讲于宁波金松庵  2009.10.31

 

佛是大教育家,以法教育众生自己解脱自己

提要:

  • 说“佛是万能的”,这是把佛当成神,贬低了佛

  • 佛是大教育家,以法教育众生自己解脱自己

  • 因果不可能转移,佛的功德不可能转到我们身上来

  • 学佛就是学佛的功德,按照佛的教导修到跟佛一模一样

  • 功德要靠自己修出来

  • 信佛是信佛讲的法,人讲的话跟佛一致,应该听;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不能听

  • 我们相信僧,也相信护法

说“佛是万能的”,这是把佛当成神,贬低了佛

前几年我在福建的时候还听到一句话,“佛是万能的”。我是说说笑话,佛假如在人间听到这句话,肯定会骂他,“要你拍我什么马屁!”信神的人说神是万能的,我们就不相信。如果神是万能的,信神的人怎么会生病啊?信神的人怎么也要去找工作啊?信神的人怎么也会死啊?不懂佛法的人讲出来的话是乱说一通。

就算你好心,想把佛抬高。笑话了,佛已经至高无上了,一切圆满了,还需要你抬高吗?再高到哪里去啊?你的抬高恰恰是降低:把佛看成神一样,“神是万能,所以佛也是万能的。”

佛是大教育家,以法教育众生自己解脱自己

明白地说一句:佛不是万能的,佛是大教育家,佛讲的法是众生的智慧藏。而佛给我们教导的是:要自己解脱自己。所以佛就讲了解脱法嘛。

因果不可能转移,
佛的功德不可能转到我们身上来

既然是讲怎么修持五戒,总要讲讲五戒的功德、戒的功德。佛的一切功德圆满,可是佛的功德不可能转到我们身上来,因果不可能转移的,因果是自作自受。世间上说:将功折罪,你功劳大可免除你的罪。佛门不是这么讲的,佛门讲“有因必有果”,哪能转移呢?如果因果能转移的话,就否定了因果。

学佛就是学佛的功德,
按照佛的教导修到跟佛一模一样

佛是一切功德圆满,我们学佛就是学佛的功德呀,通过佛给我们的教导,我们懂得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罪过。我们学习佛的功德,我们自己也产生了这个功德,将来就能够跟佛一模一样。从前不是有句老话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没得。

功德要靠自己修出来

说句笑话,假如佛把功德转到你身上,我看你也不好消化吧?可能也对应不起来吧?我举个例子给你们听,我吃的药中间有一种药,如果大便不通要清火,吃这个药,过四个小时,大便就会来。那么规定一次吃四粒,确实很有效果。我一向吃药特别小心,不敢吃多,所以我一开始只吃两粒,两粒吃下去,拉肚子了,后来改成吃一粒,刚刚好,吃一粒大便来了,也不拉肚子。因为我这个肠胃能力承受不了四粒药的力量啊。所以别人的功德不可能转移到你身上来,要我们去学去修,功德是我们学到了修出来的。

信佛是信佛讲的法,人讲的话跟佛一致,
应该听;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不能听

戒的功德有多大?我再说一遍,希望你们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佛,尤其是现在社会,骗子多得不得了,要小心一点。我们信的是法,佛讲的话就是法。这个人讲的话跟法相应,要听;跟法不相应,法这么讲,他另外讲,或者跟佛讲的话相反,就不能听。离经一字就是魔说,能够离开佛经,乱讲一通吗?只有魔才干这种事情。所以你们应该相信法。

我们相信僧,也相信护法

僧是什么?菩萨就是僧,我们相信僧,我们也相信护法。护法有时候我们称为护法菩萨,有时候我们称为护法神。我们也承认有神,有些神,他也是信佛的,也是佛弟子,所以称他叫护法神。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5)

[泰] 阿姜·查著

毗钵舍那(观)的禅修

如果你有信心,无论有没有学习理论都无所谓;如果我们的信念引导我们增长修行,引导我们去不断增长活力和耐心,那么,有没有学习理论都没关系。我们有正念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基础,在身体的所有姿势上,无论是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而且,如果有了正念,就会有正知(清晰的了悟)来伴随它。正念和正知会一起生起,它们生起得很快,致使我们无法分别它们;但是,有正念的时候,也将会有正知。

当我们的心稳固、坚定时,正念会迅速、容易地生起,而这也就是我们拥有智慧的地方。但有时智慧会不足,或在该生起时没有生起。虽然可能有正念和正知,但单是这两项是不足以控制情况的。一般说来,如果正念和正知是心的基础,那么,智慧将会在那儿协助。我们必须不断地透过内观禅修来增长智慧,这意思是说,所有在心中生起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正念和正知的对象;但是,我们必须依据无常、苦、无我来观照。“无常”是基础,“苦”是指不满足的性质,而“无我”是没有个别的实体;我们看那只是一种生起了的感觉,它没有自我,没有实体,它会自行消失,如此而已!无明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会错失这个机会,他无法利用这些事情来得到益处。

只要智慧现前,正念和正知将会立即与它同在,不过,在这个初阶,智慧也许并不完全地清晰,因而正念和正知不能抓住每一个目标,但是,智慧会前来帮助。智慧能看见有什么样的正念特质,和什么样的感觉已经生起了,或者,从最广义的方面来说,无论有什么正念或有什么感觉,全都是佛法。

佛陀以内观禅修当他的基础。他看到这个正念和正知都是不确定、不稳固的。任何不稳固的事物,我们却希望它们稳固,就会造成我们受苦。我们希望事物符合我们自己的欲求,但我们必然会受苦,因为事物并不是那样的。这就是一颗不清净的心的影响,一颗缺乏智慧的心的影响。

我们在修行时,会变得希望修行很容易,希望它如我们所要的那样;对于这种心态,我们不必想太远就能了解。只要看看这个身体!它真的是我们希望的那样了吗?这一分钟,我们希望它这样子,下一分钟,我们又希望它是另一种样子;我们是不是真有过它是我们喜爱的样子了呢?关于这件事,我们身和心的本然是完全相同的,它就是它那个样子。

这一点,在我们的修行中很容易被漏失。通常,无论什么,我们感觉与我们不合我们便否决掉;无论什么,我们不喜欢,我们便甩掉。我们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我们对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方式是否正确。我们只是认为,我们觉得讨厌的事物必然就是错的,而那些我们觉得可意的必然便是对的。

这正是爱执的来源。当我们经由眼、耳、鼻、舌、身领受到刺激时,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就会生起,这表示我们的心是充满了执著的。因此,佛陀给了我们这无常的教导。他给我们一个方法去思惟事物,如果我们执著于一件不是“常”的事物,那么,我们将会经验到苦。我们并没有理由要求这些事物符合我们的喜欢和不喜欢,我们要使事物那样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并没有那种权威或势力。不管怎样,无论我们想要事物如何,一切事物早已是它那样了。像这样的欲求,并不是离苦之道。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心是如何以一种方式的理解被迷惑的,心又是如何以另一种方式的理解没有被迷惑的。例如:当这心依着智慧,接收某些感觉时,它会视它如不能去执著或认同的东西,这就表示有智慧。假如没有丝毫的智慧,那么我们便只会顺随自己的愚痴;愚痴是见不着无常、苦和无我的。我们所喜欢的便认为好、对,我们厌恶的,便认为不好;这样我们是达不到佛法的——智慧不能生起。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点,那么,智慧便会现前。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