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 (
72-8(总第430)

─────────────────────────────

◎ 傅味琴 讲于 2003.10.21

对过去、现在、未来佛说的法,都要恭敬顶礼

提要:

  • 对过去、现在、未来佛说的法,都要恭敬顶礼

  • 真正的善知识绝不可能引导众生不要法

  • 只要一句的人,把地藏菩萨、《地藏经》也扫地出门了

  • 只要一尊佛,念观世音菩萨也成了“杂修”

  • 佛弟子不要佛法,那是盲修瞎练,搞乱佛法

对过去、现在、未来佛说的法,都要恭敬顶礼

还有三世,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佛说的法,我们也要恭敬顶礼,比如像迦叶佛、毗舍佛,都是过去的佛。还有未来佛,未来佛很多啊,咱们就举一个未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的未来佛,就是弥勒尊佛。未来佛还没有成佛,但是他们成佛以后仍然都是要说法的,所以对未来佛将来要说的法,我们也要恭敬顶礼。

真正的善知识绝不可能引导众生不要法

那么现在佛是谁?比如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顶礼法宝要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我都要顶礼,心量要修到这么广大。咱们懂得这个道理,哪可以说:不要这本经,不要那本经,连念都不准念,说念了就不得往生了。哪有这种话呢?善知识绝不可能说这个话,哪有不懂佛法的人叫善知识的呢?

只要一句的人,把地藏菩萨、
《地藏经》也扫地出门了

我这几年来就碰到这么两件事情,前几年,我经常各地走走,当然最近五年半,我是不大出去的,因为我都在福鼎嘛。以前我到过南京,南京的居士给我看了封信,信是一份油印品,题目就是“某某法师的语录”。也不知道谁寄给他的,居士跟居士之间总有联系吧。

他拿给我的时候,脸上没有笑容,他说:“老师,你看看这封信。”我从头看到底,里面讲的几乎我都不同意,别的不说了,我就讲讲最后这一段。说:“有些人,亲人死了念《地藏经》,说是消业障。那又何必呢?”他的意思不主张念,“你念阿弥陀佛,难道不能消业障吗?”意思就是你就要念阿弥陀佛,《地藏经》用不着念,“你不念《地藏经》,难道地藏菩萨会生你气吗?”这么几句话一说,人家看了嘛,当然《地藏经》也不念了。

你既然要这么说,那么是不是人家可以说:“如果你是发心要念《地藏经》的,你平时想消除业障,你念阿弥陀佛又何必呢?难道你念《地藏经》不能消除业障吗?难道你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生气吗?”

这种话就是明明白白要把《地藏经》扫地出门,地藏菩萨也不要了,《地藏经》也不要了,这种话是佛法呀?

只要一尊佛,念观世音菩萨也成了“杂修”

五年前,我刚刚来到福鼎,你们老居士也知道,居士林请我讲法,我想大家都是修净土法门的,那么我应该讲讲净土法门的法,想来想去,讲一个《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的发愿文》。那个时候彭玉娇居士是副林长,她首先在台上讲,我听不懂,福鼎话实在难懂,我只听懂两个字。

她讲完了,我就问她说,“你刚才讲的话我听不懂,我只听懂‘杂修’两个字,你的意思是不是告诉居士们,念观世音菩萨不叫杂修,免得他们听我讲法不欢喜?”她说:“是的是的。”连观世音菩萨也不要了,叫“杂修观世音菩萨”,连《普门品》也不要了,那种话是佛弟子应该说的话吗?

佛弟子不要佛法,那是盲修瞎练,搞乱佛法

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学习就是学习佛法,我们的师父就是释迦佛,你不听释迦佛的话,不要佛法,你修什么呀修?不要佛法,你是盲修瞎练。你只听人的话,人说出来的话你听,佛说出来的话你倒不听。就算这个人了不起,他说的也只是人话,不是佛话,你听了他的话,修啊修啊,修来修去做个人;你听佛的话,将来就能修成佛。如果这个人把佛法搞乱,把佛法讲错,引导众生引导错,那要下三恶道的。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一一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一三问:初观所缘应注意事项?

答:初修时,所缘之大小,时间次数,皆有关系。初应试观所缘,如蚕豆大之像,是否能摄持(愈小虽不清晰,然心易内摄)。若难持时,则稍放大,缘寸量像,若亦难持,再为放大,缘拳量像(过此则虽明显,然心不易内摄)。须暂时能观显头手足腹等大体而为足,于此为足所缘上,心念紧持。心持所缘时,应偶尔从上自顶髻而头手足乃至莲座,下观明显;又偶尔从下自莲座而上至顶髻,上观明显。(观想明显已,自审用力缓紧,如力过此缓度,则懵沉易起;过此紧度,则掉举生,审出如何合度。总之,定当具明住二分。即于此正念清明澄净之中,具精实之力,如是专注一缘,是为修无过定。此节是明显后,修定过程。)次说初修时间应短,次数应多,每次数分钟皆可。如是短座每日可修十八座,除睡眠饮食外,终日不断修习。此如钻木取火,不可或停,不令串修引生之力退失,方可辗转增上,以至得定。若稍能安住,则可将每次时间稍加延长。如是如法修习,依宗大师教授,六个月即可得定。

二一四问:未得定者,如何对治懈怠?

答:真能对治懈怠者,厥为轻安,惟轻安须得定后方起,此说未得定如何对治懈怠。如《明灯颂》说:“八对治中前四治,一思定德生信心,二对修定生欲乐,三为油然生精进,四为希求轻安心。此中思定德为要……”此即信、欲、勤、安四对治。所谓安即指已得定之轻安。此对未得定者,但言当思轻安之胜利,生起求得之心而已。故主要当依于“信”,谓思定之功德,而生信心。定之胜利,依《玛澈》教授说有四:一,身心堪能:即(一)能使身安舒,(二)能使心调顺,(三)能使身心生起柔和调融之安乐,(四)能使身心随学何种善法,皆有堪能性。身心堪能,谓如修菩提道次第,未得定者修一个月,不及得定者修一日之功德。二,神变作用:谓三摩地中,能生神变作用,对于度生事业极有利益。此非谓随时显现神通,乃以他心通,能应机说法,故能迅速圆满福慧资粮。三,速得成就:速能成就生圆二次。四,定能烛空:有定方如无风之烛,能烛照无我空性,方能解脱生死故。如是随时思得定之胜利,即能对治懈怠,心中浮现欲修之意乐(即四因中之欲),而思励力修定(即勤)矣。至于不现见功德:一切佛法僧功德皆依定生。此理于前说止观自性,摄一切功德之理中。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纳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之作为独立个体看待。从而造成一种扭曲、失衡的关系,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儿女只是因为缘分走到一起,并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来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虽然有亲情,有血缘,但也应该彼此尊重,而不是以这种亲情和血缘作为占有对方的砝码。

在尊重的同时,佛教也提倡惜缘。佛教认为,在父母和儿女之间,必然有着特别深厚的缘分。有道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不论来的是什么,终归是有它的缘由,有它千丝万缕的宿世纠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顺缘,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缘,同样要心存感恩,因为当下就是化解往昔恶业的机会。把握这个机会,才能转逆缘为顺缘,而不是让这种不良关系带入未来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缠绕。

所以说,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时,是以彼此尊重为前提,以珍惜缘分为原则,以心存感恩为重点。

(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