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83-6) (总第662)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31

天天在学法修行,一定会有进步,天天关注是否进步,就成了执着

提要:

  • 发大乘心,持声闻律,走出离道

  • 不断烦恼也不度众生,不知算哪一乘

  • 在出离道中修大乘法,在修菩萨法中行出离道,这样就圆满了

  • 天天在学法修行,一定会有进步,天天关注是否进步,就成了执着

  • 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境界上,这是假修行

  • 既修行又无所求,才是真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 摄受众生,是让众生走解脱道、菩萨道

  • 不管大乘小乘,法供养都要修摄受于有情

发大乘心,持声闻律,走出离道

我们这个法流是圆满的,那么我们这个法流是怎么主张的?能海上师说过:发要发大乘心,持要持声闻律。所以我们今天发大乘心,我们走的是出离道——我们天天修戒定慧,我们天天断烦恼,那不是出离道是什么?我们不回到世俗里去,你们探亲假回去的,我还提醒纠察,假期结束前三天,你就要打电话提醒他们,“你假期要到了,不能超假。”就是不让他们在世俗里久留啊。这种做法不是出离道是什么?你们在这里再辛苦,也不会给你抽一支烟,喝一杯酒,再加一个鸡腿。

不断烦恼也不度众生,不知算哪一乘

说到了生死,像中国佛门里的传统是怎么样的:点一盏灯,一本经,一个木鱼,敲一下念一个字。如果你不去断烦恼,既没有修解脱乘,又不度众生,当然也不算大乘,那你到底算什么乘?可能算是架空乘吧!

在出离道中修大乘法,
在修菩萨法中行出离道,这样就圆满了

所以我们是在出离道中修大乘法,在修菩萨法中行出离道,这样就叫圆满,这样就叫圆融,那样修起来就快了。

天天在学法修行,一定会有进步,
天天关注是否进步,就成了执着

有些人或者自己想,或者别人问他:“你在这儿三年了,你有多大进步啊?”往往回答:“我自己也不知道。”

这就好比你去问个小孩,“你长高了没有?”他回答你:“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也在长高嘛。如果说“不吃饭不会长高”,不对,不吃饭只会饿死,当然饿死了,是不会长高。如果你吃饭了,说“我没长高”,谁相信?哪一个孩子吃饭不长高?如果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长高了没有,天天站在墙壁前去量身长多少,这叫执着,你也够苦的了。

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境界上,这是假修行

有些人非常敏感,“我得到了什么境界,我怎么样了”,这种都是假修行,因为他的注意力不是在修行上,是在敏感上。

既修行又无所求,才是真修行,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有些人天天在修行,自己感觉到没什么,可是人家就感觉到不一样了,这才是真修行。只要天天耕耘,不必去问今后的收成,这才是真修行人说的话,量变到最后肯定会质变。既要修行,又要无所求,这才叫真修行,将来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从开始,分别心一直分别下去,你怎么成就?开头总是要分别一下,以后要进入无分别,只有无分别才能成就。

摄受众生,是让众生走解脱道、菩萨道

我们今天讲“摄取于有情”,我们尽各种方便、各种努力,希望众生都来学佛法,摄取于有情嘛。可是我们给他修的法、给他走的路是解脱道。我们在这里摄受了这么多同学,还希望别的人来,咱们总要为新同学忙一忙,这个忙就叫菩萨道。忙来忙去都是忙菩萨道,修来修去都是修出离道,这样修,你将来就能在菩提树下证果成道,因为圆满了。

不管大乘小乘,法供养都要修摄受于有情

我们既然有这样的发心,我们修法供养,就要修摄受于有情。其实法哪有分大乘小乘?说说罢了呀。你修大乘也是法,修解脱乘也是法,既然是修法,法供养就有一句:摄取于有情。一个当师父的收了几个徒弟,他也在摄取于有情。你说他是大乘还是小乘?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7)

[泰] 阿姜·查著

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出入息上的修行,是个适合我们所有人打坐的例子。似乎当我们到处尝试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时,都觉得不是很好,但是,只要我们一坐下来观呼吸,便会有好的感觉,我们可很清楚地看到它。我们可以利用靠近我们的事物而无需远求,这样对我们会较有利。只要观照呼吸,呼吸出去又进来,出又进——我们就这样地观照。我们长时间保持观照呼吸的进与出后,慢慢地,心便会安定下来。这时,其他的活动仍然会生起,但是我们会觉得,它们好像和我们相隔很远似地。那种感觉就犹如我们彼此分开来住而不再那么亲近一般,我们不再有同于以往紧密的联系,也或许完全没有了联系。

当我们对于这种观呼吸的修行有所感受时,会变得更容易。如果依着这种修行继续下去,我们累积经验,便会变得精于知晓呼吸的本然。我们将知道,气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气短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

从某种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呼吸好像是食粮。坐着或走着时我们呼吸,睡觉时我们呼吸,走路时我们呼吸;如果我们不呼吸,那就会死亡。如果我们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生存是靠着食物的帮助;如果十分钟,一小时,甚至一天没有吃一般的食物,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一种粗糙的食物,然而,即使只是短短的时间我们没有呼吸,我们就会死亡。如果五至十分钟不呼吸,我们必然会死;不信就试试看吧!

正在修习观呼吸的人,应该要有这种的了解。从这种修持中得来的知识,的确是美妙的。如果我们不去思惟的话,就不会视呼吸为食粮;然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吃着”空气,随时都在进、出、进、出……另外,你们会发现,愈是用这种方式思维,愈会有大的利益从修行中而来,且呼吸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有时或许还会停止呢!就好像完全没有了呼吸一样;实际上,呼吸是由皮肤的毛细孔通过的,这就叫做“微息”。当我们的心完全平静时,正常的呼吸会以这种方式停止,我们一点儿也不必吃惊或害怕。如果没有了呼吸,我们该怎么办呢?只要知道它,知道没有呼吸!那就够了。这便是正确的修行。

此刻,我们谈到奢摩他(止)修行的方法——增长平静的修行。如果我们正在使用的主体是正确而适合我们的话,它会导致这种的经验。这只是个起头,但却足够依着这个修行,引导我们一路前去,或者至少到达我们能够清楚地看清且不断增强信心的地步。假使我们持续以这种方法思惟观照,精力就会到来,这就好似缸里的水。我们把水倒入缸内,而且保持水满;我们不断以水注满水缸,如此住在水里的孑孓就不会死。努力精进并做好我们每日的修行就像这样。一切都回归到修行,我们便会感到美好且平静。

这种平静,来自于我们的“心住一境”,不过,“心住一境”也会很困恼人,因为我们并不希望有其他的心境来干扰我们。实际上,其他心境会前来,而且如果我们想一想,在它本身也可以是“心住一境”。那就如同当我们看到各类的男女时,却不会有像看到我们父母时相同的感觉一般。事实上,所有的男人和我们的父亲一样都是男性,而所有的女人也和我们的母亲一样都是女性,但是我们对他们却没有相同的感觉;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双亲比较重要,对我们来说他们有更大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心住一境”应该是这样子了。我们应该要有像对待自己母亲和父亲一样的心态去对待“心住一境”。对所有其他生起的心的活动,我们以相同于像我们对待一般男女的感觉的方式去认知;我们不要停止看它们,我们单纯地承认它们的存在却不赋予他们和我们双亲同等的价值。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