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生于此 (18)
[泰] 阿姜·查著
解结
当我们奢摩他(止)的修习达到平静时,心会是清澄、光明的;心的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少,各种生起的法尘将会更少。当这种境界发生时,宁静和愉悦会生起,而我们可能会执著那份愉悦。我们应该观照那份愉悦是不稳定的,我们也应该观照不快乐是不稳定和无常的。我们会了解,所有各类感觉都是不持久、不能被执著的。因为有智慧,所以我们以这种方式了解事物;我们将了解,事物会如此这般都是依据它们的本然。
如果我们有这种的见解,就好像持握绳结的一端。若是以正确的方向拉它,这结果便会变松而开始解开,结就不再那么紧了。这就同于去了解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之前,我们觉得一切事物必然就是它们那样,也因而,绳结只会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那种方式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把结松开一些,轻松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松开它呢?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著它,便能松开它;那并不是一种必须经常是那样的恒常状态。
我们利用无常的教导作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都不是恒常的,了解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世间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的理解,我们会逐渐不再相信在心中生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我们越是不相信,错误的知见便会相对地减少,这就是解开结的意思。错误的知见继续变得越来越“松”,执著也就会逐渐地根除。
厌离
当我们前去了解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身心上的无常、苦、无我时,将发现有一种厌倦会生起,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那种厌倦,那种让我们觉得什么都不想知、不想看、不想说,或是不想和任何人有任何关联的厌倦;这并不是真正的厌倦,它依旧有执著。我们仍然没有了解,仍然有嫉妒、瞋恨的感觉,仍然执著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
佛陀所说的这种厌倦,是无贪、无瞋的状况,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由无常而生起的。当快乐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我们了解那并不是长久的,这就是厌倦;我们称它为“厌离”,意思是远离感官上的执著和热望,我们了解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无论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喜恶,都无关紧要,我们不认同它们,我们不赋予它们任何特殊的价值。
这样子修行,我们不让事事物物有理由来造成我们困扰。我们已经了解苦,已经了解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著于快乐和不快乐,执著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当我们仍然如此执著时,便不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有些心境我们喜欢,有些我们不喜欢。假使我们仍有喜、恶,那么快乐与不快乐两者都是苦;而那引起痛苦的,就是这种执著。佛陀教导,无论什么会导致我们痛苦,都缘于它自身的苦。
四圣谛
因此,我们明白,佛陀的教导是去知道苦,去知道造成苦的原因。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知道从苦中求解脱,以及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他教导我们就去认知这四桩事。当我们了解了这四事,苦生起时我们便能领悟到它,并且知道它有一个原因,知道它不是从天而降的!当我们希望能从这苦中解脱时,便能够去去除它的起因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和不满足的感觉呢?我们将了解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各类的喜和恶。我们前去明白,我们苦,是缘于自己的行为;我们苦,是因为我们赋事物以价值。因此,我们说,知苦、知苦的原因、知从苦中解脱以及知道灭苦的方法。一旦我们认清了苦,就要去解开结,但我们必须要确定是以正确的方向拉而解开它,那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这样执著才能根除。这就是使我们息苦的修行。
知道苦、知道苦因、知道从苦中得解脱以及导致离苦的方法,这是“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当我们对这些有了正确的见解,便会有“道”。这些事项能止息痛苦,引导我们到达戒、定、慧。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四桩事,我们必须想去了解,我们必须想要以真实的方式去看清这些事。当我们看清了这四桩事之后,我们称之为“真实法”。那么,无论我们向内、向前、向左、向右看,眼里看到的全都是“真实法”,我们单纯地看到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于一位得到佛法的人,真正体悟佛法的人来说,无论他到那里,一切事物都将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