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三、杀戒摄修(6-2)(总第267)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6.15

留恋世俗的快乐,看不到快乐后面的痛苦,就不想跳出来

提要:

  • 在家人可以有正淫,出家人连正淫也不许可

  • 在家生活矛盾多、苦恼多,已经出家了,就不要再卷进去了

  • 修行人只有菩提心的缘,不搞世俗关系

  • 掉在贪爱里出不来就迷掉了

  • 贪不到就动瞋心起忿诤,乃至于起杀心,结果就是下地狱

  • 世俗家庭里,都离不开由财色名而起的忿诤

  • 留恋世俗的快乐,看不到快乐后面的痛苦,就不想跳出来

在家人可以有正淫,出家人连正淫也不许可

佛教的淫戒,出家人跟在家人不同,在家人可以娶妻子,这叫正淫,一出家了,那就不能娶妻子了,原来的夫妻关系也要切断,所以出家人连正淫也不许可。在家居士么可以有夫妻关系,但不能邪淫,出家了,正淫邪淫全部要切断。

为什么出家人要求高?其中就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淫爱不断,生死不能了。至于说你是一颗爱慕心,还没有发展到淫爱的地步,对于出家人来说,也是不清净的,也不许可。所以出家人要求很高的,因为这是了生死的一个障碍。

在家生活矛盾多、苦恼多,
已经出家了,就不要再卷进去了

第二点,对在家人,佛虽然放得宽,允许你结婚,可是男女相爱、结婚、成家、生孩子,种种亲戚关系,苦得不得了。苦在哪里?苦在矛盾上。这个矛盾,每家是说不完啊。那么修行人何必再去找这个苦呢?何必再卷到这个矛盾里去呢?因为在家实在太苦恼,所以佛就规定出家人没有男女关系,乃至于亲属关系也要远离。

修行人只有菩提心的缘,不搞世俗关系

因为你切断了男女的情爱,辞亲出家了,人最亲的就是父母,你都辞别了自己的父母,发心出家了,还留恋亲戚关系干什么?连父母的关系都告别了,如果再留恋着亲戚的关系,那岂不等于仍然在搞世俗关系?所以修行人只有一个缘,就是菩提心的缘,我们只有一颗心,把他们度出苦海,让他们也能修行,断烦恼了脱生死,除此以外,所有的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已经出来了,还要钻进去干嘛呢?

掉在贪爱里出不来就迷掉了

所以杀戒摄修前两句,就说明问题,“著财色名闻,乖违起忿恼”。贪得着,你越贪越舒服,贪就是爱,你有所爱必会有所贪,你贪得着了,结果就迷掉了,你在贪里边一直跳不出来,修行么装模作样,拖拖拉拉,进进退退,一会儿觉来一会儿迷,那你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能成佛,因为你修不好嘛。修行要修得好才有希望,修不好还有啥希望?比如学校里读书要读得好,考试成绩才好呀。你读书读不好,考试考个二十几分,这种成绩还有什么希望?

贪不到就动瞋心起忿诤,乃至于起杀心,
结果就是下地狱

如果贪不着爱不着呢?那就要起忿诤,动瞋恨心,乃至于会发展到要起杀心,结果就是下地狱的因,瞋恨下地狱嘛。

世俗家庭里,都离不开由财色名而起的忿诤

而每个世俗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由财色名所起的忿诤。就拿现在的小家庭来说,两夫妻一个孩子,三个人都是闹得不停,很苦恼啊。假如范围扩大来看呢?有人说“范围扩大么矛盾更多啊,那我干脆就不扩大。”你做得到吗?成了家了,六亲不认,有几个人能做得到?你就算六亲不认,三口人也是闹得来苦恼得不得了。

留恋世俗的快乐,看不到快乐后面的痛苦,
就不想跳出来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不想跳出来呢?无非是两点吧,一点,他还留恋着,虽然有苦恼痛苦,但是有时候还有快乐,他对这些快乐还有留恋,看不到快乐后面又是痛苦,他被快乐迷掉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18)

[泰] 阿姜·查著

解结

当我们奢摩他(止)的修习达到平静时,心会是清澄、光明的;心的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少,各种生起的法尘将会更少。当这种境界发生时,宁静和愉悦会生起,而我们可能会执著那份愉悦。我们应该观照那份愉悦是不稳定的,我们也应该观照不快乐是不稳定和无常的。我们会了解,所有各类感觉都是不持久、不能被执著的。因为有智慧,所以我们以这种方式了解事物;我们将了解,事物会如此这般都是依据它们的本然。

如果我们有这种的见解,就好像持握绳结的一端。若是以正确的方向拉它,这结果便会变松而开始解开,结就不再那么紧了。这就同于去了解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之前,我们觉得一切事物必然就是它们那样,也因而,绳结只会愈拉愈紧;这种紧,便是痛苦。那种方式的生活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把结松开一些,轻松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松开它呢?因为太紧了!如果我们不执著它,便能松开它;那并不是一种必须经常是那样的恒常状态。

我们利用无常的教导作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都不是恒常的,了解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世间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的理解,我们会逐渐不再相信在心中生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我们越是不相信,错误的知见便会相对地减少,这就是解开结的意思。错误的知见继续变得越来越“松”,执著也就会逐渐地根除。

厌离

当我们前去了解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身心上的无常、苦、无我时,将发现有一种厌倦会生起,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那种厌倦,那种让我们觉得什么都不想知、不想看、不想说,或是不想和任何人有任何关联的厌倦;这并不是真正的厌倦,它依旧有执著。我们仍然没有了解,仍然有嫉妒、瞋恨的感觉,仍然执著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

佛陀所说的这种厌倦,是无贪、无瞋的状况,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由无常而生起的。当快乐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我们了解那并不是长久的,这就是厌倦;我们称它为“厌离”,意思是远离感官上的执著和热望,我们了解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无论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喜恶,都无关紧要,我们不认同它们,我们不赋予它们任何特殊的价值。

这样子修行,我们不让事事物物有理由来造成我们困扰。我们已经了解苦,已经了解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著于快乐和不快乐,执著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当我们仍然如此执著时,便不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有些心境我们喜欢,有些我们不喜欢。假使我们仍有喜、恶,那么快乐与不快乐两者都是苦;而那引起痛苦的,就是这种执著。佛陀教导,无论什么会导致我们痛苦,都缘于它自身的苦。

四圣谛

因此,我们明白,佛陀的教导是去知道苦,去知道造成苦的原因。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知道从苦中求解脱,以及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他教导我们就去认知这四桩事。当我们了解了这四事,苦生起时我们便能领悟到它,并且知道它有一个原因,知道它不是从天而降的!当我们希望能从这苦中解脱时,便能够去去除它的起因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痛苦和不满足的感觉呢?我们将了解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各类的喜和恶。我们前去明白,我们苦,是缘于自己的行为;我们苦,是因为我们赋事物以价值。因此,我们说,知苦、知苦的原因、知从苦中解脱以及知道灭苦的方法。一旦我们认清了苦,就要去解开结,但我们必须要确定是以正确的方向拉而解开它,那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这样执著才能根除。这就是使我们息苦的修行。

知道苦、知道苦因、知道从苦中得解脱以及导致离苦的方法,这是“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当我们对这些有了正确的见解,便会有“道”。这些事项能止息痛苦,引导我们到达戒、定、慧。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四桩事,我们必须想去了解,我们必须想要以真实的方式去看清这些事。当我们看清了这四桩事之后,我们称之为“真实法”。那么,无论我们向内、向前、向左、向右看,眼里看到的全都是“真实法”,我们单纯地看到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于一位得到佛法的人,真正体悟佛法的人来说,无论他到那里,一切事物都将是佛法。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