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俗的苦恼忿诤习惯了、麻痹了,
宁愿这么过生活,就没有力量跳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他对苦恼忿诤习惯了,他也不去考虑这个忿诤将来的后果会非常恶劣,因为他习惯了,“吵么就吵呗,打么就打呗,就是这样过日子呗。”
如果一个人对这种生活实在不习惯,实在忍无可忍,他会有一种力量,猛烈的跳出来,即使世俗生活里还有点快乐,他也不要。假如一个人对于世俗里经常吵吵闹闹,他也习惯了,但在世俗里天天一点快乐也没有,那么他也会觉悟过来,因为世俗生活里没有什么可以使他迷惑、使他留恋的,即使对于吵吵闹闹他无所谓,但那又何必吵吵闹闹,大家搞得天天怄气呢?何必浪费时间呢?他也会跳出来。
所以一方面留恋,还盼望着世俗的快乐,一方面对于世俗的痛苦习惯了——习惯就是麻痹掉了,现在有许多信佛的人想修行,但没有力量跳出来,可能就是这么两个原因吧。
即使认识到世间上苦多乐少,可是对世俗的乐还有留恋、重感情,也很难跳出来
听说去年有很多小住同学来,晚上开座谈会,大家座谈座谈。那一次座谈,小住同学都在谈他们在家人的家庭生活,听得我们常住的年轻人个个吓坏了,他想不到在家生活是这么个苦啊。而且每个小住同学都是一致认为在家生活苦,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家庭是很快乐的。”这种情况就说明,即使世间上苦多乐少,如果你对于这种很少的乐,留恋、迷恋,很重感情的话,这个苦你是跳不出来的。
一世一世习惯于忍受世俗的苦,
就成了娑婆世界的老众生
而且还有更可怕的后果,如果我们对人间的苦:这种由于财色名闻而起了忿诤,有了贪爱而起了瞋恨心、互相伤害的这种苦,慢慢习惯了,天天这样,就这样过呗,那么你死了以后下一世做什么呢?
你假如下一世还有福报做人,由于前一世的业果等流下来,人世间的苦,你也习惯了,再下一世假如仍然做人,人间的苦你仍然是习惯了,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跳得出来?那太可怕了。你一世一世下去,每一世种种的痛苦你都习惯了,你习惯于什么?习惯于忍受。佛是极力反对这种忍受。
这种忍受的人啊,还以为“我这个忍是一种美德”。你搞错了,我们忍是要忍出智慧来,是要忍出好的结果来,这个忍才是美德。你这种忍有什么意义?就好像有人认为:别人朝我这边脸吐一口痰,最好另一边的脸也给人家吐一口,这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忍是佛反对的,所以佛称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说,这么苦应该忍不住的,哎,娑婆世界人照样忍得住,“娑婆”就是这么个意思。
释迦佛非但对痛苦不容忍,
对人世间的快乐也不容忍
释迦佛非但对痛苦不容忍,他连快乐也不容忍,他当时是太子,皇宫里有什么痛苦?只有快乐。快乐会使人的觉悟迷掉,老是这样子在快乐里迷迷茫茫过日子,就没有去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意志力了。从古以来的花花公子,还不是天天吃喝玩乐?有几个能跳得出来?等到福气享完了,痛苦来了,他也来不及了。
对世俗的一切忍得住,不想跳出生死轮回,
这不是美德,也不是佛教主张的忍
所以一种是贪,贪来自于爱,爱了就迷,迷了么就一直留恋下去,哪怕生生世世流转生死,他也忍得住。还有一种,爱不着么就动瞋恨心,斗争起来很苦恼,他也忍得住。娑婆世界特点就是忍得住,不想修行跳出生死苦海。假如这是一个美德的话,那佛何必降生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呢?假如这是一个美德的话,你在忍中怎么这样痛苦?所以世间上也讲忍,佛法也讲忍,要辩证来看问题,佛法讲的忍可不是世间上主张的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