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三、杀戒摄修(6-6)(总第271)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6.15

开卷未必有益,看坏的书,受了坏的影响,非但无益,反而受害

提要:

  • 开卷未必有益,看坏的书,受了坏的影响,非但无益,反而受害

  • 只要能成功,什么都去干,这就失去了是非原则

  • 不去劝错误的一方改正,却劝对的一方修忍,是非也不分了

  • 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声誉,败坏比丘形象,玷污佛门声誉,这是愚痴的忍、愚痴的慈悲

开卷未必有益,看坏的书,受了坏的影响,
非但无益,反而受害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从前的义父是儒教,他是书香门第,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开卷有益。”就是你只要把书打开来,就对你有好处。也就是说,什么书都对你有好处,你只要肯看书就有好处。

我小时候也不大去考虑这句话,现在考虑考虑,这句话大有问题。我记得义父还解说了一下,“哪怕这本书是淫书,你看了也对你有好处。”我就想不通:书总有好书坏书,难道看了坏书也有好处啊?除非你是一个非常正派、非常坚强的人,你看了以后,知道这本书坏透了,它坏在哪里,这倒可以增加你一点知识的深度,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水平啊?结果很多人看了坏书受害。

只要能成功,什么都去干,这就失去了是非原则

再举一个例子,有许多写小说的人,想写得成功,那么他非常投入。比如他小说里边要写妓女的生活,他不了解妓女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就亲身去体会,天天在妓女那里吃喝嫖赌,这种事情很多啊。

拿开卷有益来类比,他也是成功啊,他虽然天天去过吃喝嫖赌的生活,至少他这本书写出来,刻画得很深啊,人家就被他吸住了,他成功了。难道成功不分是非好坏啊?细细的看来,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时代都离不开儒教影响。

不去劝错误的一方改正,却劝对的一方修忍,是非也不分了

受了儒教影响的人,可以把佛教伟大的精神、伟大的贡献,乃至于佛教的声誉,都抛弃掉,他有他一套的想法的。

我想起有这么件事情,我们在福鼎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来劝我,当然他们可能也劝过闹矛盾的对方,对方是很难劝的,听说对方有这么句话,“你叫我跟傅老师去谈谈,我是不去的,因为我一到傅老师那儿,理由都是他的,我就没话好说了。”劝不动对方,只好来劝我们。

其实我们是主张团结,我一向跟同学们说:“咱们要团结,佛弟子是一家人。”可是对方偏不肯团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来劝我干什么呢?我那个时候可能七十几岁,二十六七岁的人来劝七十几岁的老头子,(笑声)也算是一个好心吧。

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声誉,败坏比丘形象,
玷污佛门声誉,这是愚痴的忍、愚痴的慈悲

他们讲了一个历史上的故事给我听,意思叫我们要忍。从前封建社会,女孩子如果没有结婚就生孩子,这个女孩子就要被人家看不起,永远抬不起头来。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就把孩子抱到寺院里去,庙里一个和尚慈悲她,要保护这个女孩子的声誉,就把孩子收下来,甘心情愿受别人说闲话。他是一味的忍,代人牺牲。人家说什么闲话?“这个和尚不规矩,外面生了孩子,现在孩子抱回来养。”

后来这个和尚受了多少年的诽谤,和尚声誉也败坏了,佛门的声誉也败坏了,这个和尚还是忍,就是为了要保护这个女孩子的声誉。自己比丘的声誉败坏了、佛门声誉败坏,他都不考虑的。后来事情弄清楚了,“哦,原来不是和尚生的,是那个女孩子抱进去的。”他们讲这个例子来开导我。

这个故事可能在佛门里流传很广,大家想想看,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讲起因果来,因是你造的,应该你受报,你造的因,怎么叫我来做替罪羊?个人的因果也讲不通。那么你是一个比丘,明明不是你生的,你不说清楚,为了保护这么一个人,结果败坏了比丘形象,玷污了佛门,这个罪过你不想想啊?这有因果的。

首页 > 佛教故事 >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189)

二鹦鹉闻四谛品

我是听佛这样说的。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须达长者敬信佛法,是非常发心护持佛教的善信檀越,一切僧众日用所需,无不尽心供养。因此,比丘们经常往来长者家中,并为他开示说法。

长者家中有二只鹦鹉:一只名为律提,一只名叫赊律提;这二只鹦鹉天生聪明,能听懂人语。每当比丘们来到长者家时,就先告诉这二只鹦鹉,由它们向家里的人禀报,方便长者家人为比丘们备好坐具,欢喜迎接。

一日,尊者阿难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二只鹦鹉聪颖伶俐,十分喜爱,就对它们说:“我现在要教你们佛法。”鹦鹉们听了非常欢喜,于是阿难尊者就教授它们四谛法,教它们背诵偈子:“豆佉三牟提耶尼楼陀末加”(意即:苦、集、灭、道)。

二只鹦鹉闻法后,雀跃不已,随即飞到长者家门口的树上,又飞下来,如此飞上飞下,来来回回七次,口中不间断地诵念四谛妙法。二只鹦鹉当天夜晚栖止于树上休息,没想到却被野狐狸吃掉,但因好乐佛法的善心,因此,命终往生四王天。

次日,阿难尊者于应供时间,搭衣持钵,进入城内乞食,听闻二只鹦鹉被狐狸杀害,心生哀悯,回到精舍,向佛禀白:“须达长者家里有二只鹦鹉,弟子昨日教它们诵读四谛法,不料昨天夜里命终。不知它们的神识投生何处?恳请如来慈悲告知。”

佛陀告诉阿难:“谛听谛听!由于你的一片善心,当为你说,令你欢喜。由于你为二只鹦鹉教授妙法,它们欢喜受持,命终之后,已经投生四王天。四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此阎浮提人间的五十年,四王天一个月也是三十天,一年有十二个月,此天的寿命为五百岁。”

阿难接着请问佛陀:“当四王天的天寿享尽,又会投生到哪里?”

佛陀回答:“将会投生到第二层天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百年,同样也是一个月三十日,一年十二个月,忉利天人的寿命一千岁。”

阿难又问:“忉利天命终之后,又当投生何处?”

佛陀说道:“将往生第三层天的夜摩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二百年,一样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夜摩天的寿命二千岁。”

阿难再问:“夜摩天寿命结束之后,又会往生到哪里?”

佛言:“当投生到第四层天的兜率天上,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同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

阿难接着又问:“兜率天命终之后,将会投生何处?”

佛陀回答:“当往生第五层天的化乐天。化乐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八百年,一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化乐天的寿命八千岁。”

阿难再问:“化乐天的天寿享尽,又会往生到哪里?”

佛陀答道:“将会往生至第六层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寿命一万六千岁。”

阿难又问:“于他化自在天命终后,将会投生何处?”

佛告诉阿难:“此时,会投生至第五层天的化乐天,接着命终,再投生第四层天,如此依序,投生至第一层天四王天,如是上下往返七次,投生六欲天中,享受天福,极尽天寿,无有短寿夭折。”

阿难再问:“当六欲天的天寿享尽之后,将会往生何处?”

佛陀回答:“当下生阎浮提,投生于人间,出家学道。由于前世为鹦鹉鸟时,诵持四谛妙法,心开意解,所以此世将证得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名为修昙摩。”

佛陀告诉阿难:“一切诸佛、众贤圣以及天人的品类,所受用的福德多寡,都是由于前世于佛法中所种的善因,以致于日后获得各个不同的殊胜妙果。”

此时,阿难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开示,无不欢喜奉行。(出自《贤愚因缘经·二鹦鹉闻四谛品》)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