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里面有位常不轻菩萨,又称作“常不轻慢菩萨”,简称“不轻菩萨”。《法华经》里面说,这位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众人闻言而有生怒者,以瓦块、石头、木杖等击打他,但是常不轻菩萨恭敬依然,乃至远见四众,亦复礼拜赞叹如昔,以故称之为“常不轻”。这位菩萨临终时,闻听威音王佛说《法华经》,顿得六根清净,增益寿命,更为人宣说此经,显现神通,遂令四众归服,终得成佛。当时的“常不轻菩萨”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常不轻菩萨的作为是表法之用,也就是为了示现众生悉有佛性这一大乘佛教精神,他的行门,为后来很多修行人所笃行,如《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记载,隋代有位出家人叫信行,在道路两边不问男女均礼拜,就是在修行常不轻菩萨的法门,这也是念佛法门之一──念未来佛。《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便设有“念未来佛”这一法门,也就是说念过去佛的净土法门与《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的念未来佛的法门,两者的内在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常不轻菩萨的行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此菩萨是以语言音声来做修行的主要法门的,这就是启示我们,在生活里面好好在语言上用心修行,也是念佛法门之一,否则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一旦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脏话、恶口、谩骂全出来了,轻慢众生,造成种种恶因缘,岂不是和念佛法门的“香光庄严”自相矛盾?尤其是我们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误解的时候,更要修行常不轻菩萨的法门,对每个人、每件事情,即便这是让你非常恼火的,也要心存不轻慢之心,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
有这样一个故事,明代宣宗皇帝时候,广东布政使徐绮到京城觐见皇帝,他随身带了很多礼物,大多是岭南的藤箪,也就是竹子编成的各种制品,算是广东的特产吧,并且拟了一个名单,把要送礼的朝中大臣的名字全列在上面。但很不幸,刚进京城就被密探盯上了。礼品被查获,名单上报皇帝,皇帝看完后大为光火,他仔细一看,名单中朝中重臣唯独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他就把杨士奇招来询问。杨士奇和徐绮私交不好,一般人肯定会想:“阁老子的,朝中大臣你全要送礼,唯独不送老子,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吗?抓住你活该倒霉。”这可是个公报私仇乃至表白自己清廉的好机会啊,但杨士奇对皇帝说,“徐绮之所以要送礼物给朝中大臣,主要是因为当年他到广东赴任时,大家都有诗作赠送给他,他这是投桃报李而已,当时我恰好病了,就没去送他,所以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此其一;其二,这不过是个名单而已,送不送在徐绮,诸位大臣接不接尚不可知;其三,藤箪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要以老臣的意见,这件事就算了吧”。于是一场大风波就这样消弭于无形之中。
杨士奇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从这件事情看他的胸襟修养确实很了不起,在那种情况下仍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不轻忽怠慢地意气用事,正是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应该学习的榜样,也是常不轻菩萨不轻慢待人处事精神的一个世间法的示现。后来有人专门为此写了一幅对联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处意气平”。
常不轻菩萨的内在精神主要是不轻慢,进而是尊重一切众生。我们学习这种精神还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要学会以尊重一切人的心态,戒慎细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消除可能出现的误会。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言为心声,也就是说一个人话说的细不细心、谨不谨慎,是不是对人尊重,实际上是他的心细不细、谨不谨慎、有无尊重之心的外在表现。常不轻菩萨的行门启示我们,学会以尊重一切人的心态,细心、谨慎地表达,以促进种种善因缘,是修行人很重要的一个行门。
表述不仔细、不谨慎有时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商人因公务到佛罗里达州办事,到了之后过了几天就打电报给自己的妻子,因为那个时候电话还不是很普及。电文很短:“Having
nice time. Wish you were her.”(我此行愉快,但愿你能如她。)他太太看后大怒:你什么意思,要我如她?你们两个在一起挺愉快的,把我往哪里搁啊?她丈夫不久就回来了,太太就跟他大吵大闹,也不说明原因,丈夫有些莫名其妙,后来太太把电报拿出来追问那个“Her”是谁?丈夫一看不禁啼笑皆非,原来电报局少打了一个字母“e”,丈夫的意思是“Wish
you were here.”就是说“但愿你也在这里”,这话太太听了会多么高兴,少了一个“e”,让太太恼火了许多天。所以我们在生活里面一定要学会细心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乃至痛苦、烦恼。
细心、谨慎表达的另外一层含义便是,要细心观察种种因缘,然后作出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履园丛话》中有一个故事,说清代乾隆年间,百菊奚和李晓园两个是好朋友,两人都在浙江做大官,百菊奚任浙江按察使,李晓园任杭州太守,都属于汉军系统。但有一次两个人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误会,李晓园大怒,一个月不去拜见百菊奚,因为百的官位比他要大一些。后来李晓园越想越不对劲儿,心想我在这里跟他耗着还能有什么好结果?他不整死我才怪。于是就给朝廷写奏章请求调任。奏章已经写好就要往外发了,这个时候仆人急冲冲地走进来说,“老爷,百菊奚大人有样东西送给您。”当时是夏天,天气正炎热,李晓园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把折扇,很精致的,他打开再—看,里面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样的:“我非夏日何须畏,君似清风不肯来。”李晓园看完很感动,赶紧备轿往百菊奚那里跑。到门口一看,百菊奚正在门口迎接他呢。两个人执手大笑,交情更增进一层。百菊奚在这件事情善于观察因缘,送扇子、赠诗,都是一种语言表达,内在是对李晓园的充分尊重,这和常不轻菩萨的行门精神是相互一致的。
所以常不轻菩萨常说的“深敬汝等,不敢轻慢”,一方面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要学习“语言美”以及语言艺术,以消弭恶因缘,促进善因缘,增进家庭、团体、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更是启示我们,要恒常尊重一切众生,“念未来佛”,这也是讲究“语言美”及“语言艺术”的内在精神支撑。(完)
(摘自《广东佛教》2005.5
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