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学修与历练并重

能海上师曾引用古人那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来说明当和尚就必须修行。不修行自身尚且不能出离,又如何奢言度化众生?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弟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要学以致用。

1、学习时间安排明晰有序

近慈寺实行“早晨及上下午念仪轨,晚间分班修定”的学习制度,也就是白天学习,晚上自己如法进行修行实践。

除亲自带领弟子学修外,能海上师还安排几名学识博、资历老的年长上座比丘分别带领初学弟子修行,就如学校里的学习委员组织同学自习、体育委员带领同学进行体能训练一样。这样既省了老师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劳累,又锻炼了基础较好的上座弟子,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余热,而且还使初学弟子的修行实践有人引导,不致出现偏差,真可谓一举三得。

2、为学生独立搞佛学研究创造条件

绵竹西山云雾寺,就是专为金刚院上座比丘僧闭关专修而设。云雾寺附近还建有露天茅篷,这是基础最好、毅力强、信心坚的大根器上座比丘的静修之所。

这样做的好处是,“如大学毕业生,进入化验室,更加深造的意义”,有点像现在大学里的研究生独立从事某一科研项目,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3、给予学生以社会历练的机会

遇上外地邀请他去讲经,能海上师有时也会挑选一些基本功扎实的弟子代他前去。他的得法弟子清定上师就曾代他前往武汉、南京、上海讲经.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最后受居士挽留,创建并主持上海金刚道场。另外还有方云、普超、仁光、仁明等弟子也曾代他去其他寺庙讲过经。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种“复小座”的制度。所谓“复小座”,就是在小范围内为本寺初级弟子讲经,一般是由加行堂或金刚院的比丘僧为学事堂、沙弥堂、学戒堂的下级弟子宣讲。这样的制度既督促弟子为了上讲台而去钻研经典.吃透教材,又锻炼了弟子的胆量与口才,成为“培养讲经法师的必经之途”,同时也为我们当今的师范教育乃至普通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

4、训练学生的口才

口才,佛教称之为辩才,属佛学五明中的“因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想当年唐玄奘印度取经,在那烂陀寺十八日无遮辩论大会中力克群雄,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佛学大师,就充分展示了辩才的重要性。

能海上师本人便“精通因明,善巧论议’。1926年他在山西太原讲经时,有人说佛的三身与上帝三位一体极为相似,他“一言否决,层层遮驳,直令彼哑口无言”,于此可见他的理论水平与口才。更有趣的是1936年,胡子笏那才8岁的小孙子,听了能海上师在上海丙子息灾法会上的讲经后竟哭着说:“爷爷,人生痛苦,我要出家”,可见其讲经真有舌灿莲花之口才。

1948年秋,能海上师在近慈寺开设辩论班,培养学生口才。教材选用藏文版的《因明》和《现证庄严论》,教师是从五台山请来的“外教”扎萨(僧官名称)喇嘛和居本喇嘛。教学进度是三天教一课,每间隔一课就开始实战,如第二课结束后开始对第一课进行演练,第三课结束后对第二课进行实践测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天,教师教会学生读课文,课后学生必须把当堂课内容读熟到能背诵的程度;第二天,教师用藏语讲解第一天所学内容的意思;第三天,教学生按因明学的三支比量(宗、因、喻)来学习如何提问和回答。能海上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三支比量,“如人必有死(宗),为生物故(因);诸见生物皆必有死,如牛马(同喻);诸不死者,都非生物,如金钱(异喻)”。

到实战测试的那一天,全班学生围成一圈,教师选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坐在中央。由他背诵一段课文,其他学生就这段课文内容向他提问,问答双方都必须遵循因明学中的比量原则。如果回答不上来,就换下一位学生上场。这种方式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辩论能力,培养了演讲口才。

5、因材施教

能海上师关于这方面的思想主要可概括为对“初信者慈爱方便,对久信者严格要求”。

他分析说“令沙弥专修,似难安心,亦不相应;若令老僧学教,亦难学好”,因为沙弥年幼初学,对佛学的知识基础很薄弱,让他们投入到修行实证中去,无异于让婴儿未学爬就先学走;而年老僧人的佛学知识与经验阅历都极为丰富,此时还让他们继续从ABC学起,岂不是要了他们的老命!所以能海上师提倡“沙弥、青壮比丘宜多学”,以增长基础知识;“老僧宜专修”,以达到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挥了青年僧人善巧记诵、掌握新知识快的特长.另一方面又发挥了年老僧人经验足、理解与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做到“各抒所长,各得其所”。对于有一定根器或学识的僧人,他还主张应该以讲经法师为最终培养目标,以造就师范教育人才。

能海上师认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运用于实践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即“学修兼优者最上”,但是他也不否认学生的天赋是参差不齐的,他认为“能学或能修者,亦有成就”。就是说,在能海看来,成为全能人才固然很好,但如果只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样会成为对佛教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看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了。诸葛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尽人皆知,我们并不能因为马稷失了街亭便认为他一无是处,想当初他在军中做参谋时为诸葛亮出谋献策也屡建奇功,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理论型人才,如果他不去带兵实践,甘做一辈子参谋的话,也许他也会成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对于教外人士,能海上师也能对机接引。以知识分子为例,他就从哲学、逻辑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方面,来阐明佛教的知识。

他曾经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来说明坐禅非常有助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健康,并且教给听众一些简单的静心方式;他还分析禅定和科研工作的关系,认为科学实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粗心大意的话是得不出任何结论的,但如果静下心来思考,自然就能理清头绪,发现一丝曙光。他用禅定的思想来解释这种过程,“入定思观,心静则虑一,虑一则慧开,所不解者,即能解其底蕴,了如指掌,再行试验,一一证实”。他认为不仅科研工作是这样,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因此坐禅对于日常工作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因为他这种应机接物、因材施教的阐教方式,使得社会上无论文化高低的人,都喜欢向他请教、听他说法。(摘自《五台山研究》2009.第4期 刘兴恩)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