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13)
 

【佛经典故】

贫女施二钱成王后

《杂宝藏经》卷五云,有贫女以粪中拾得的两钱供养僧众,上座维那为其咒愿。女后来被立为王后,欲报前恩,车载饮食珍宝至山供养僧众,上座不起,谓佛法中不贵珍宝,唯贵善心,彼女先施两钱时,善心极胜,后虽施珍宝,有骄慢意,故上座不为她咒愿。

 

睒子孝亲

《菩萨睒子经》所说。谓释迦牟尼前生曾为一切妙见菩萨,愍念一对盲夫妻,生为其子,名睒摩(新译商莫迦),至孝仁慈。十岁与父母入山,被迦夷国王射死,盲父母祷之于神,天神为灌药拔箭,乃活。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善男信女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就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历时45年,建立了一个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佛教僧团。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对代表大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婆罗门教”持否定态度,属于“沙门系统”。佛教主张“四姓平等”、“众生平等”,宣传“因果报应”,以此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代表“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商业奴隶主、高利贷者的利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僧团,以他本人为首,由“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人众组成。

“比丘”,又译作“苾刍”,意译为“乞士”、“乞士男”,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徒,因以乞食为生而得名。“苾刍”本是西域的一种草名。它有5种长处,可以用来比喻僧人的品格,正如《尊胜陀罗尼经》中所说的:“苾刍生不背日,冬夏长青,体性柔韧,香气远腾,引蔓旁布,故比丘曰苾刍。”《翻译名义集》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苾刍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故;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而且“苾刍”二字又与“比丘”二字谐音,因此被佛教采用。

“比丘尼”,又译作“苾刍尼”,意译为“乞女”、“乞士女”,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徒。

“优婆塞”,又译作“乌波索迦”等,意译为“清信士”、“宿善男”、“近善男”、“近住男”、“近事男”等,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徒。

“优婆夷”,又译作“邬波斯迦”,意译为“清信女”、“宿善女”、“近住女”、“近事女”等,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徒。

佛教把这四部分人,合称为“四众”,正如《药师经》里面所说的:“若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之中,比丘、比丘尼必须受过“具足戒”(也叫“大戒”,因戒条数目极多,无所不具,所以名为“具足”),优婆塞、优婆夷只须持守“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5条“根本戒”)。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
【古代成语】
愚公移山

传说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进进出出很不方便。愚公决心带领一家人把这两座山搬掉。他们又是砸又是运,忙个不停。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对愚公说:“你真傻,你都这么老了,还能把大山搬走吗?愚公说:“你才傻呢,我死了,有儿子,有孙子;孙子还会有儿子,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怎么会搬不掉呢?”山神知道这事后,非常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释 义】比喻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含褒义。

【例 句】我们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