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22)
 

【佛经典故】

坚誓狮子念袈裟舍身

佛本生故事。谓佛昔为坚誓狮子,常礼一辟支佛,亲近闻经。猎师见其身毛金色,欲剥其皮以奉国王,乃披袈裟入山坐,狮子见而礼舔其足,猎师以毒箭射之,狮子哮吼欲搏杀之,忽念此人披袈裟为三世诸佛贤圣标帜,不可起恶心,即说偈言:“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坏色服;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出家人。”说已命终。见《报恩经》卷七、《贤愚经》卷十三等。(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作为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塔的形制不断地发展、变化。

最早的佛塔形制很简陋,只不过是一个半圆形的土石堆而已。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塔的规模扩大了,装饰性增加了,但是塔的主体仍然是半圆形的土石堆。到了迦腻色王统治时期(约为公元二世纪初),佛塔的形制出现了重大突破——不仅规模更大、装饰更华丽,而且塔体由“覆钵式”改为“五层楼式”。例如,都城弗楼沙(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附近的“离雀大塔”,五层楼的塔体总高达四十余丈,以众宝装饰,极为壮丽威严,是当时最壮观的一座佛塔。东晋僧人法显西行时曾亲眼见过这座塔,并将它写入《佛国记》。

东汉、魏晋时期,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汉地,与我国固有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聚集”、“高显”之意的中国佛塔。由于强大的寺院经济和封建王权的支持、保护,汉地佛教不必依赖乞食与接受施舍为生存条件,这就为佛塔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充裕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中国佛塔尽洗印度佛塔的寒酸气,以其辉煌多彩的形式,成为汉地佛教的一大景观。

中国佛塔一般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地宫”即存放舍利的地下陵墓;“塔基”是塔的基础,即塔的根脚、地下部分;“塔身”是佛塔的主体,有空心、实心两种;“塔刹”也叫“相轮”,是佛塔顶部的装饰,本身就像一个小塔,由刹座、刹身、刹顶构成。

在各种形制的塔中,形体最高大的楼阁式塔是汉地佛塔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汉地的佛教信徒认为,塔是极为神圣的,应该采用高贵的建筑形式。因此,楼阁式塔在中国佛塔中出现得最早,保存下来的也最多。

“七级浮屠”,就是塔身为七层的楼阁式塔。建造一座塔身为七层的楼阁式塔,在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被佛教信徒认为是极大的功德。成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就是:救人性命是极大的功德,甚至超过建造七层楼阁式佛塔的功德。(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
【古代成语】
得心应手

一天,齐桓公在看书,木匠在做车轮。木匠问:“请问你看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说的话。”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说:“那你看的不过是一堆垃圾。”桓公很生气:“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木匠说:“就拿我做车轮来说吧,做慢了不结实,做快了又太粗糙。要做得不快不慢,只能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做。这里面有很多窍门,我又没办法传给我的儿子,古人不能传下来的窍门已经死了,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堆垃圾。”。

【释义】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怎么做。形容做事顺手,也形容功夫到家,运用自如。

【例句】哥哥从十岁开始学习印章,现在,他刻起印章来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了(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