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32)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⑤

在专制的社会里,人不能享受基本生存的自由,没有人权,也缺乏信仰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人权。尊重每个人生存的权力,一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从事任何你想干的事。在药师如来设想的理想净土中,每个公民都可以很自由的生活着。他们不必为生存而工作,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然佛教所说的自由,事实上还有更深的内涵。通常我们所说的自由,主要是体现在人在社会的活动,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局限,生命内在的烦恼,就决定了人不能完成自由。凡人都是生活在无明中,对宇宙人生充满着困惑,这就使得他在认识上不能自由;人有种种烦恼和执著的束缚,使得他心灵不得自由。佛法所提倡的自由不只是外在的,更要解决有情生命内在的困惑与烦恼,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与西方启蒙主义的思想相比,佛法所说的自由,是具有更高意义上的自由。它揭示人类不自由的思想根源,造成不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这对追求真正自由的人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济群法师著)

 

佛 教 与 环 保

佛陀对众生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是一种缘起,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华严经》用因陀罗网来形容这种缘起,表明了这种关联的广泛性与包容性。在这种关联的网络中,以人与万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为三大主纲,从而形成了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

佛法告诉我们,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当然,要实现国土的清净,必须先使众生得到清净。所以,佛教提出“尊重生命”。从生态学来说,这里的生命应该包括一切生物界,即植物与动物。在这方面,我们提出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慈悲三个理念。(摘自《世界佛教论坛网站》 智文法师)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⑥

这里,释迦牟尼向善生讲了子女孝敬父母的五条原则:

1、供养侍奉他们,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2、自己想做的事,要先向父母说明,并征求他们的见和帮助。

3、对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协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对父母正确的教诲不能违背,如父母说的不对,不应盲目反驳,要以理说服,直到父母接受为止。

5、要继承父母所建的正业,不要做败家子。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五戒与现代社会 ③

民国时期太虚法师极力提倡建立“人间净土”,并提出了“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目标,号召人们积极改造这个浊恶的世界,创造美好的人间。

有人可能要说:“就凭你们这些佛教信徒就能扭转现今社会的局面吗?你们佛教不是提倡苦修来世的吗?”这其实是世间人对我们佛教的误解。的确,他们误解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自身某些消极的做法造成的,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才对。

须知,社会像大海水,而个人就是这海水中的一滴。我们每人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整体;况且佛教更是提倡牺牲奉献精神的。

如果我们佛弟子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严持五戒,奉行十善,为世间众生做好榜样,必定可以转变世人对佛教的误解,转变当今社会的风气,人间净土的实现就不再是人们心中的梦想。 (完) (摘自《正觉》2007.2 净莲)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