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5)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⑤

这些禅修目标的其中四种是四梵住:

1.慈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慈爱,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慈爱。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

2.悲梵住: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情悲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悲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悲愍。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④

二、自觉的管理

“管理学”虽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只是现在一般人大都只懂得应用在事务上的管理,却忘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也就是佛教的“自觉”与“自悟”。

所谓“自觉”,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发觉问题,继而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自觉自己说话不圆融、做事不周全;自觉自己经常对人过分要求,乃至对自己无法信守承诺等。因此,“自觉管理”就是举凡说话、做事,都要事先设想周全,不要事后懊悔,要时时觉得自己的形象重要,自己的品牌重要,所以要自我改进;尤其要“自觉”自己一生承受各种因缘的成就,故要感恩、发心,要懂得先“舍”才能“有”。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陀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自觉的人生,做人处事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要自觉“内心重于外境、精神重于物质、结缘重于自私、建设重于破坏”;自觉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轻重是非、人我关系,乃至觉悟宇宙世间因缘果报的定律。(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 星云法师)

 

珍爱自然 ①

 佛陀一生几个重要时刻——出生、开悟和圆寂都发生在树林里,由于佛陀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保护,我们发现佛教有一种新的生命态度……

佛教把人类看成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万物是相资相依、互为缘起的,人类如果亏待自然,其实就是亏待自己。在这方面,我发现佛教提供了富有生态意义的材料,可以应用在生态保护上。

譬如最近我重读佛传,赫然发觉佛陀大半生都在树林中度过,他一生中的三个重要时刻——出生、开悟和圆寂,都是发生在树林里。(摘自《香光庄严》第49期 释自谷)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释迦牟尼理想的佛国净土 ④

这个佛国净土天下太平,“四海咸清肃,无有战兵戈”,乃至“王有四大藏,各在诸国中”。(这“四大藏”依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解释所说:“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奇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绸罗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大宝藏,办多珍宝;第四波罗奈蠰佉,有大宝藏,多诸多珍宝,不可称计。”)国家民主、政治、教育普及,“正法理群众,设化皆平等”。在民主法治意义上,诸弥勒经的描写最值得一提是净土的相状是清明无罚,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不管是宽异己的无罚,或者是自由放任的“唯有法王,无王者号”,无疑都是全体佛教徒所祈盼的!所有的这些弥勒净土的描写,其实都只是《阿含经》是弥勒净土的扩充而已。(完)(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