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0)           
 

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⑤

进一步说,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具有存在的同一性、本质的同一性和至善的同一性。佛、菩萨也由此而生起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生起为众生拔苦与乐的慈悲心。这是佛教提出慈悲理念的必然性和践行慈悲理念的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其性本空,法无自性称为“法无我”,人无自性称为“人无我”。能够体会人无我、法无我,就是不执著的智慧,不执著于人及法之有无、生灭。以一种不著两端的中道观来看这个世界,不因有而喜,不因无而悲,不因死而苦,不因生而乐,随时保持清净不受烦恼,不为无明所蒙蔽的状态。能观诸法无我的智慧,必然超越悲喜之情,同时也超越了人我以及物我的分别。在缘起法中,一切的存在,彼此相依相待,并无有一法高于另一法,或者说独立于另一法之外存在,因而行慈悲者并不高于受施者,慈悲本身也是因缘所成,也是缘起性空的存在。以诸法毕竟空来行慈悲,就是无缘大慈。(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
关于设立世界“戒杀日”的倡议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包括善待动物,善待动物就是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尤其是对野生动物不滥杀。动物是人类的天然朋友,只有保护与尊重动物的生命,才能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佛教界,所有的信徒都是要持五戒,而且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哪怕是蚂蚁、虫子这样微小的生命都是不能有意杀害的。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认为动物并不是人类的食物,不能为自己的口福而宰杀动物。不杀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具有这样慈悲情怀的人,即便毒蛇猛兽遇见了也不会伤害他,甚至保护他。近代高僧虚云法师在进山修行期间,遇见老虎,并与之和平相处;还有现在法国的小女孩──蒂皮在非洲原始森林与蛇、豹子、野生的大象一起游乐嬉戏,都是人与动物平等和谐共处的真实写照。 (摘自《河北佛教》2007.1 心继)

☆☆☆☆☆☆☆☆☆☆☆☆☆☆☆☆☆☆☆☆☆☆☆☆☆☆☆☆☆☆☆☆☆☆☆☆☆☆

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 ⑤

五戒十善不仅能完善我们自身,还能给社会带来和乐的效果。今天的社会存在种种不安定因素,归根结底,不外乎人类的贪、嗔、痴在作怪。只要贪、嗔、痴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世界将永无安宁之日,因为世界和平正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核武器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导弹防御系统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如果优良的军事装备能够带来和平,美国的世贸大厦就不会出现撞机事件。先进军事装备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制约,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威胁。核武器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是安全的保障,还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人人都能慈悲不杀,还会有生灵涂炭的悲剧吗?如果人人都能视天下万家为己一家,还会有硝烟四起的战场吗?如果人人将社会与自身融为一体,还会随意地侵犯他人的利益吗?

人类的犯罪现象千差万别,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制裁,也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制裁,但最有效的莫过于道德建设,因为道德建设不仅从根本上铲除了犯罪根源,更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如果众生都没有了贪、嗔、痴,这个世界便是安乐祥和的佛国净土!所以说,五戒十善的提倡,对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完)

(摘自《戒幢佛学教育网 》济群法师)

◎◎◎◎◎◎◎◎◎◎◎◎◎◎◎◎◎◎◎◎◎◎◎◎◎◎◎◎◎◎◎◎◎◎◎◎◎◎◎◎

佛教的财富观 (21)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