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佛陀的话】(1)           

 佛陀语录 (1)

能战胜自己的人

一、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很好的。

注:战胜自己,是战胜自己的坏念头。例如:有贪求的念头生起时,能战胜灭掉;有气恼的念头生起时,能战胜灭掉,这便是战胜自己。这种战胜自己,比较战胜别人更要好。

二、听说:就是我自己,最难教导训练。

注:自己,是最难教导训练的。往往袒护自己,放任自己,做错事亦不肯认错,既不肯认错,就不会有教导自己。相反的,别人做错,我们会马上指责他、教导他、训练他、强迫他不要做错,他从此或者不敢再做错。所以说起来,教导训练别人,比较教导训练自己,是更容易的。

三、经过训练教导得好的人,是光明的人。

注:每个人,都可以教导训练,而做一个好人。好人,是一个有好的行为的人。如同野象,经过教导训练,而变做家象一样。这种经过教导训练的好人,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人。

(摘自《佛陀语录》黄仁堪译)
说明:本书为泰国僧皇波折罗禅那(金刚智,Somdetch Phra Maha Samana Chao Krom Phraya Vajirananavaroasa 1859-1920)所编,原书每条法句的部分皆附泰文,本书则略去。

《雪山夜叉经》(1)

153.“今天是十五斋戒日”乐山夜叉说,“神圣的夜晚降临,让我们去见大名鼎鼎的老师乔达摩吧!”

154.“此人是否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雪山夜叉说,“是否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155.“此人对于一切众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乐山夜叉说,“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156.“他是否不拿没给他的东西?”雪山夜叉说,“是否克制自己,善待众生?是否不懈怠?是否不放弃修禅?”

157.“他不拿没给他的东西,”乐山夜叉说,“克制自己,善待众生,不懈怠,不放弃修禅。”

158.“他是否不说谎?”雪山夜叉说,“是否不尖刻?是否不毁谤?是否不胡扯?”

159.“他不说谎,”乐山夜叉说,“不尖刻,不毁谤,不胡扯。”

160.“他是否不染爱欲?”雪山夜叉说,“是否心地纯洁?是否克服痴迷?是否洞悉诸法?”

161.“他不染爱欲,”乐山夜叉说,“心地纯洁,克服痴迷,洞悉诸法。”

162.“他是否有知识?”雪山夜叉说,“是否品行端正?是否摒弃烦恼?是否不会再生?”

163.“他有知识,”乐山夜叉说,“品行端正,摒弃烦恼,不会再生。

163A.“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你依法赞美他吧!

163B.“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你依法感谢他吧!

164.“这位牟尼通过言行达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满智慧和德行,让我们去见乔达摩吧!

165.“他的双腿像羚羊,他瘦削,坚定,节食,没有贪欲,在林中修禅。来吧!我们去见乔达摩。

166.“他像独来独往的狮子或大象,不寻求感官享乐。我们去询问他关于摆脱死亡套索的问题。

167.“他是宣讲者,导师,精通诸法;他是摆脱了仇恨和恐惧的佛陀。我们请教乔达摩。”


夜叉(yakkha)也译药叉,在印度教神话中是一种半神的小神灵,财神俱毗罗的随从;而在佛教中,常常是吃人的魔鬼。

②斋戒日(upostha)出家的僧人每半月集会一次,忏悔说戒。在家的居士每月四次(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遵行“八戒”生活,也称斋戒。

                      (摘自《经集》 郭良鋆译)

法 句 经

 在此我欲将胜利者的教法要义正确地叙述出来,汝等应驱散懈怠与睡意并以喜悦之心仔细聆听。

 这些话(法教)是由护主、全知者、大力者、大悲悯者、最后身的持有者、世尊所说的。(译者)

             一、无 常

1.啊!凑合之物皆无常,打从它们一存在起就开始毁坏;一旦生起,它们就败坏,将之平定下来是真乐。

2.在这样的烈焰中,有谁能明白什么是喜悦呢?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何不努力去寻找一把慧炬?

                  (摘自《白话藏传法句经》孙一译)

法 藏 碎 金 

布施门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人觉经》)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之一)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