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二三
 

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当我们带着迷惑看世界,完全是一个被认知扭曲的世界,就像透过哈哈镜看到的。这使得我们不能正确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因为不了解,就会产生种种错误观念,进而制造烦恼,将生命导向恶性循环。

所以说,以无明迷惑为基础的生命,就像一个不断喷发的火山口,源源不断地制造热恼,带来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人生是苦。

而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其实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有句话叫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我们没有看到的真相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当我们遭受饥饿的痛苦,吃饭才会带来快乐,否则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为什么很多人记忆中的美味,都出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这种美味的程度是被饥饿放大了。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抚慰,就像镇痛剂,药力一过,痛苦又会出现。

我们想一想,世间哪一种快乐不是这样的呢?孤独的时候,亲友相聚让人觉得快乐,但曲终人散,孤独还在那里。在渴望下次见面期间,你又是痛苦的。总之,在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

所谓本质,就是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无论享受多长时间,也无论什么时候享受,它都是快乐的。在凡夫生命中,找得到这种快乐吗?无论金钱、名利、地位还是感情,它所带来的满足非常短暂,同时会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

一旦我们对它产生依赖,更会引发种种负面情绪,包括担心失去的患得患失,以及失去依赖的彷徨无助,甚至会因此崩溃。所以,佛教说的人生是苦,是对凡夫生命本质的如实观照。(济群法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O四问:此心(菩提心)如何发起,此一标题有何重要性?

答:知发心胜利,虽欲发心,但如何发起,多有未知。阿底峡尊者未至西藏时,藏中但有轨则受法,而不知修心次第,及发心之量(即内地佛徒,知此者迄今亦复不多)。尊者问:“修悲心,修慈心如何修法?”答:“不知,唯知依仪轨受法。”尊者说:“不知修悲、修慈,唯依仪轨,此唯西藏为然,印度无是也。”所谓修心者,将法与心相合,打成一片。仪轨不过护持,令其久远。发心属有为法,非色所摄,乃知所摄,乃心而非心所。不惟中土,即印度亦异说纷纭,有谓发心为胜解,有谓为欲,依宗喀巴大师正宗乃意识摄,非前五,依意识为利他故,缘正等菩提为境,而作到等同正等菩提地位,生起最殊胜意识,谓之发心。此最殊胜意识如何生起?宗喀巴大师乃依阿底峡尊者言教──七重因果教授,及寂天自他相换修心教授,明显开示此心如何发起。故知宗喀巴大师此一标题,亦含有如是之重要意义。又恩师说:“所谓发心,乃发广大心,吾人平时常生起新心,为现世利乐者,求名求利,皆思明年后年,或较今年为好,彼所计或月或年,有大心者,不但为此生计,乃求后世人天果,其心较前为广大矣;又有人以人天为不究竟,而思出离者,其心尤为广大;又有不以解脱为足,思解脱其他一切有情,令住圆满菩提,前前所发,皆不及此之广大,过此尤广者已不可得,故发心乃发广大心。兀为上师口诀,将甚深教义,以浅喻令吾人易持于掌中。宗喀巴大师之恩,亦在总摄一切经要法门,令吾人便于修习。(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33)

若谁能做到这一点:拿一点钱来做一些供养,做一些布施,解救几十个、几百个贪困户,我们都说他是善人。如果让天下一切众生得到永久的快乐,造这样的福报,有比这个还大的福德者吗?没有。他是谁呀?他就是咱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咱们佛教当中,二千五百年以来的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啊!

他们专门牺牲自己的一切来研究这一项、观察这一项,一再的去强调和宣扬这一项,并且自己充实的这项事业。因此,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五体投地所顶礼、所皈依之处。

(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