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二八

你有“微瘾”吗?
佛教徒应当如何看待微信?②

微信的这种奇妙功能,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

这一发现,令这位矿工非常高兴,他的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

微信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有点相似。我们是否可以说,微信就是孤独寂寞的个体互相敲击坑壁、寻求精神共鸣的游戏?

从生命的孤独本质这个意义上讲,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实时的通信和交往工具,同时还具备了某种类似于“宗教”的特质,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苍白、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地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浇灌和认同。

这也是一种精神食粮,谓之“思食”。对于一个精神生活不能自足的人来说,这种食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微信,孤独和空虚的生活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发疯。

但问题也存在着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有了微信,发疯的人可能会更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微信产生病态的依赖,我们姑且称之为“微瘾”,其麻醉作用如同鸦片。

不难发现,那些感染了“微瘾”的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刷微信,不刷一下就会心里憋得慌,焦虑不安。

他们通过不断刷微信的方式,一方面来打发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另一方面也可以逃避来自自我的压力,即无须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极其空虚和不自足的自我。

(摘自网络 赵枫\文)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一三问:平等舍之修要?

答:要在思惟生死轮回无定理趣,以及怨亲疾速转变之理,以灭除将怨亲因相,执为实有(不变)而起之贪瞋,如是减除怨亲分类,而归于平等舍。

一一四问:七因果言教中,修知母法门为最要,然而为最难修。要在何处?云何为难?

  答:要在若无知母之心,则慈悲等无由生起。难在如古德说,知母较胜解空性尤难,空性可依理而得胜解,知母但能依教,依理惟依因明量成立轮回无始之理。古德修此,有至旷野大声呼娘者,可见修此之难。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相关的羯磨、作法,戒体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义的戒,如“道共戒”、“定共戒”,但必须成了圣人后才能得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无漏的戒体。我们都不是圣人,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发起出离心固然很好,但要成为比丘还需以身出家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完成。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制定男众250条、女众348条。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来的,女众的问题比较多,因此,针对女众制定的戒律也相应地多一些,并不是佛陀对待男女的不平等。

济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