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三零)

你有“微瘾”吗?佛教徒应当如何看待微信?④

应该说,微信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使用微信的人精神上能不能自主、自足。

如果内心不能自主,同时又不能自足,需要不断地向外求乐、向外寻找依靠,需要不断地用外来的信息来刺激和滋养自己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沉溺于微信,必定会成为微信的牺牲品。

判断一个人对微信是不是上瘾,方法很简单,只要反省一下,这一天当中,我是不是老惦记着刷微信?隔一段时间没有刷微信,我心里是不是觉得憋得慌,是不是觉得空落落的、没有依靠?如果是,就说明你已经染上了“微瘾”。

微信的负面作用,对世间人是这样,对学佛的人同样如此。一个学佛的人,一旦染上了微瘾,他的功夫是很难成片的。

更可惜的是,如今有不少学佛的人,染上了微瘾而不自知,天天挂在微信上,还美其名曰是在弘法、是在度众生。

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不安也。

在这个微信笼罩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成“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意思是,一个人,当他心心念念惦记着微信的时候,正是他的道心变得危脆不安的时候。

因为天天挂在微信上,他的心就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杂乱信息的熏习,内心会越发不安宁、不清净。所以,修行人要慎用微信、善用微信,万不可上瘾。

我常想,微信对人的吸引力如此巨大,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够把对微信的饥渴变成对修行和解脱的意乐,把刷微信的频率换成对佛号和话头等功夫的提起,那该有多好啊。

一个人,当他坐在地铁里,或者在等人的时候,面对空闲时间,如果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手机来玩,而是选择端身正坐,闭目养神,或观照呼吸,或默持佛号,或参究话头,那我敢说,这个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完) (摘自网络 赵枫\文)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一七问:关于等流心识,此一根本问题,外道有何与此相反之承许法?对诸反论,应如何认识?

答:有说:“身从各支分具足而生,不须前生之心。”应问:“若但承认四大等共因(如地、水、火、风),而不许等流心识(如种子),则人死后四大依然,何以无心识活动呢?又若许四大为心识之不共因,心识由四大而生者,则体有肥瘠,心识岂亦随之而有肥瘠吗?若谓心识由四大成者,则孪生兄弟,其因相同,虽貌相似,而心之善恶不同(虽受后天同等教育)者何也?故知其心识等流不同(兄思善时,弟不必思善,甚且思恶),智愚各异(虽其四大相同),心之不同,追溯而前,乃过去心之不同。孪生兄弟入胎心识,乃由未入胎前中有心识而来,追溯而前乃无始。有以前生不能见闻,遂谓为无(明日、后月、后年,皆不能见闻,不能谓无),大地有情,或较贤善,或较凶残(虽同一先天四大,同一后天教育),皆可证明前生心识是有。若谓无有前生,则不应有由惑业而生者。若谓无前生烦恼亦由四大(地、水、火、风)作用而生者,则身有肥瘠,烦恼岂亦随之而有肥瘠吗?故知烦恼由过去熏习而成,岂能谓无前生。初生之童,皆具吮乳本能,亦可知有前生。以上均为承认四大(物),不承认前生(心)之一类。

有说:“若谓一切有情,既是我母,彼等何为不识我呢?”此不应理,现见世间,母子分散流亡,久后相逢,亦不认识,岂能以不识,即不相认。推之往世,不过离别时间较长而已。若谓过去已无,不认为母者,即以今生之母,若明日死后,若阿罗汉有神通者,见彼已变为虫,岂能即不认之吗?若今日母亲已老,则母亲少时壮时之一切(已过去消逝故),汝岂能即不认之吗?

内外道有知母心,然未调纯者,复疑一切有情,岂尽为我母?当思受生无量无数,在东方世界有一生,即有一母,以此有无量无数之母。彼诸有情,皆曾辗转作我之母,否则母数不足。故推之南、西、北、中,莫不皆然,母数岂可记极吗?虚空无边,世界无边,众生界无尽,佛世界亦无尽,若谓我曾于此处此类受生,未于彼处彼类受生,虽以佛智,亦不能指数也。如是教理,应数数思修,直至生起“知母心”决定。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