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四四

问:佛法是“唯心主义”吗?

答:哲学所说的“唯心”,是以“心”为第一性。佛教讲缘起,在缘起法中,没有所谓的第一性。所以“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缘起法则。佛法认为,世间所有事物,从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凡夫为物所役的现象而提出,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说明心念的力量和影响。但并不否定物质的存在。佛法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讲“法生则种种心生”。从佛法观点来说,心的产生也需要众多条件,如唯识宗所说的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识七缘生等等。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都需要特定条件,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

(济群法师)

欲望如何转化为修行的助缘?①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从心理到生理层面的一种渴望。

欲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把握不好,欲望会成为罪恶的种子;把握好了,欲望则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

欲望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活动的源动力,人世间的一切活动,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教育等,无不是欲望驱使的结果。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四O问:应如何明自他相换义?

答:所谓自他相换,非彼此易位而处,非以自乐换他苦。乃以追求自乐为主之心理,易为希求他人之安乐。亦非将他人之眼耳受用、眷属,易为自有,乃易以自为主,珍重爱执自己之心,易为以他为主,珍重爱执他人之心。对人漠不相关之心,易为对己漠不关怀。如上所说二执之功过,即是修此自他相换之主因。颇公于此有要诀,略为五种。

一,就世间利乐言,如《入行论》说:“自他不相换,世间亦无乐。”此言若不修自他相换法,即世间之乐,亦不可得。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我由上师三宝加持,得自他相换,不惟自身吃着不尽,即养南赡部洲之人,亦有此心力。”故欲得顺缘之方便。无逾于此者。

二,就究竟利乐言,谓佛菩萨在等持中,所证空性与二乘同,而二乘但自解脱,不能证圆满佛果者,以无自他相换力故。

三,从忏净方面言,亦以修自他相换为不可思议,如释迦世尊过去生中,刚堕地狱,铁轮钻其顶,心胆俱裂,彼自念言:“世间有情,如我打母者,不知多少,彼等皆将受此剧苦,如何能忍!我愿代之独受,一刹那间,轮乃飞腾虚空,彼即顿生帝释天宫。”异熟已成,犹能改转,即以一念自他相换之心故。

四,从积资方面而言,亦以修自他相换为殊胜,弥勒较释迦先若干劫即发心入大乘,而释迦先成佛者,以其本生事中,如月光王子截割肢体等事,经历多次能自他相换故。

五,从修密方面而言,亦以此自他相换为最殊胜方便。过去成就大德如无著瑜伽师见弥勒,阿底侠尊者见本尊救度母及大悲观音,又如宗喀佛谈大乘发心品亲见三十五佛、药师七佛。印度传承诸师,皆由修自他换菩提心故。复当思我等凡夫之过失,与佛之功德相比,则知我爱执为一切衰损之门,他爱执为一切圆满之生处,同时即愿于相续不断之常时,将爱执于我之心,易为爱执于他人,舍弃他人之心,易为舍己。恒常于他有情安乐及安乐之因,离苦及苦因,我皆愿作。将自他爱执,如称秤然,执其两端,视其低昂。如是修舍己而为人,即是令此一心相换。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